東博會推動中國—東盟來往愈密 民心更近
9月19日,航拍東博會舉辦地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陳冠言 攝
教育交流“結碩果”
劉清美是柳州職業技術大學印尼籍留學生,目前在中國學習鐵道技術。留學一年多來,劉清美經常在社交媒體分享在中國的點點滴滴。“中國經濟、科技發展迅速,尤其是鐵道技術世界一流,很多印尼學生樂意來到中國、來到廣西學習。”劉清美說。
近年來,在東博會等開放平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東盟學生選擇“留學中國”。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的老撾留學生喬月瑩就讀于作物生產技術專業。農業是老撾的經濟支柱,由于自然災害頻發、基礎設施不完善和農業技術落后等問題,老撾部分地區的糧食生產尚未實現自給自足。今年剛畢業的她打算留在中國繼續深造,未來把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回老撾。
不久前,喬月瑩參加2024中國(廣西)—東盟青年手拉手活動,作為“廣西故事講述官”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老中兩國的農業交流和合作盡一份力。”
在東博會的推動下,目前中國已與東盟職業院校開展了至少70個學生聯合培養項目和2個教師聯合培養項目,創辦8個職業教育論壇,組成19個職業教育聯盟。2023年底,首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中國—印度尼西亞智能運載裝備現代工匠學院在印尼雅加達國立理工學院掛牌;中國—馬來西亞鐵路現代工匠學院在馬來西亞關丹市揭牌,將服務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發展等需要,為當地培養鐵路人才。文化互鑒“連民心”
中國譯制的《山海情》《瑯琊榜》等優秀視聽作品在東盟國家廣受歡迎,從東盟引進的影片以及雙方合作的節目、欄目也為中國觀眾帶來了別樣的視聽享受。
今年9月10日,由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越南通信傳媒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東盟視聽周在廣西南寧開幕。視聽周也是東博會框架下重要的人文交流品牌活動。
越南通信傳媒部副部長阮青林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本屆視聽周為推動區域內媒體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凸顯了媒體在跨越鴻溝、互信互通、國際創新等方面的深遠影響。越南將通過視聽合作深化與中國的關系,強化民心相通紐帶。
在今年的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上,東盟多國藝術家帶來了越南嘲劇、泰國孔劇等精彩演出。越南手工藤編工藝品、緬甸漆器制作技藝、柬埔寨絲綢紡織技藝,中國贛南客家擂茶、西湖綢傘、雕花蜜餞……來自東盟國家和國內各地的非遺美食、手工藝品進駐非遺大集市,人氣高漲。
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活動,每年均邀請包含東盟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藝術人才參與文化交流項目。
9月10日晚,第六屆中國—東盟視聽周在廣西南寧開幕。圖為中國東盟歌手“云合唱”。陳冠言 攝
說走就走“增友誼”
近年來,在廣西桂林舉辦的東博會旅游展加速復蘇中國—東盟旅游線下交流,增進文化和旅游互聯互通。東博會“魅力之城”展區,讓民眾“一站式”了解中國與東盟十國的風土人情。
地處中越邊境的廣西東興市,是中國與東盟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與越南芒街市一河之隔,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邊關風情使東興市成為中越旅客暑期跨境游的熱門選擇。“這幾年東興的旅游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通關也越來越便捷。假期很多越南家長也喜歡帶孩子來中國旅游。”負責跨境短途旅游團的越南籍導游阮氏荷說。
我國過境免簽政策正不斷優化,自今年3月1日中泰互免簽證協定生效以來,中國游客訪泰熱度持續攀升,助力泰國旅游業煥發生機與活力。文化游、民俗游等新興中國旅游產品也受到越來越多泰國游客關注。
東博會秘書處秘書長韋朝暉表示,東博會將創新舉辦中國—東盟青年領軍者成長計劃等活動,持續深化雙方人才培訓、智庫媒體等方面的人文交流,為推進區域一體化凝聚更大合力、注入持續動力。(完)
關鍵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東博會推動中國—東盟來往愈密 民心更近2024-09-22
- 讓AI“飛入尋常百姓家”,為何“場景”成關2024-09-22
- 煙臺直飛泰國曼谷國際客運航線復航2024-09-22
- 2024年世界工業設計大會啟幕 人工智能領跑2024-09-22
- 安徽省未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成立2024-09-22
- 成渝中線高鐵四川段首座隧道貫通2024-09-22
- 原生鴻蒙創新動力十足:鴻蒙生態堅持利他,2024-09-22
- 央行:2024年2季度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產480.62024-09-22
- 寧波新增往返日本東京的貨運航線 進一步聯2024-09-22
- 上海關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助力成果快2024-09-21
- 成都探索低空經濟增長“新航道”2024-09-21
- 堅守三尺講臺 潛心教書育人——記2024年全2024-09-21
- 人才需求正旺 全國已有626所高校開設網絡2024-09-21
- 【“津”彩一課】“愛國三問”筑牢新南開人2024-09-21
- 高校新專業,“新”在哪兒?就業前景如何?2024-09-21
- 從填寫煩瑣表格到參會,非教學任務包袱壓得2024-09-21
- 科普短視頻開辟知識傳播新渠道2024-09-21
- 南華大學兩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4-09-21
- “心病”少年復學之路怎樣更順暢2024-09-21
- 專家談未成年人防沉迷:需要更多線下活動2024-09-21
- 中新教育|2024年度擬新增本科專業535個2024-09-21
- 堅持自愿購買 探索循環使用 北京加強中小2024-09-21
- 調查顯示農村初中生對網絡素養教育有更強烈2024-09-21
- 網絡小說代替畢業論文,不僅僅是考核門檻高2024-09-21
- 福建探索兩岸職業教育融合發展 實施對臺招2024-09-21
- 激勵更多年輕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2024-09-21
- 賡續船政學堂薪火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持2024-09-21
- 浙江教育觀察:如何培養少兒美育意識?2024-09-21
- 教育部發布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和2024-09-21
- 2024第三屆數字化審計論壇舉行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