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如何分配物質能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植物物質能量或生物量的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態學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物如何定量將合成的有機物/生物量分配給植物葉和根系的生長,以及生物與非生物因素如何調控其分配模式,一直是學術界尚未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4月2日,來自蘭州大學的鄧建明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研究論文,提出了“生物與非生物因子調控植物生物量分配的一般性規律”。該文推導并建立了植物群落中個體生物量分配由植物個體高度、鄰體競爭強度(密度)以及均降雨量和溫度共同調控的一般性理論模型。
通過收集全球2841個森林群落數據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檢驗,該文得出以下發現。第一,樹木葉比重(即葉生物量/總生物量)主要受樹高和密度以及年均降雨量和溫度共同調控,而且葉比重與植物個體高的-1次方呈正比,且樹高對葉比重變化的解釋率最高。第二,樹木地上—地下生物量比與樹高、密度、年均溫度、降雨量和土壤營養條件均無顯著關系。第三,在一定科或種分類水平上,不論植物葉比重還是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的相對變異程度均與年均降雨或年均溫度的變異程度呈正比。同時,作者通過蒙特卡羅模擬分析,發現植物群落物種組成或物種多樣性隨地理環境或維度梯度的變化,在相當程度上緩沖了全球尺度上植物生物量分配隨環境或維度梯度的變異程度。
近年來,鄧建明團隊圍繞“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物物質能量代謝與分配規律”開展了系列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此次研究成果,對理論生態學、植物學和植物生理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和科學意義,而且對進一步了解和解釋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尤其干旱地區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以及生態修復等方面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構建“銀發時代”多層次養老金融服務體...
- 金發拉比溢價40倍收購醫美資產 母嬰業...
- 藍光發展一季度銷售創歷史新高背后:聚...
- 3月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數量增長超247萬...
- 梅州客商銀行2020年凈利增3.69% 該行不...
- 百融云創2021年首季收入逆勢反彈 市場...
- 建設銀行信用卡2020年第四季度投訴量躍...
- 新乳業2020年營收67.49億元同比增19% ...
- 貴州花溪農商行2020年凈利下滑35.11% ...
- 一季度信保承保金額增長27.6% 支持海外...
- 保險股AH溢價率兩極分化嚴重 人保與國...
- 醫美、醫療概念股再度飆升,A股規模最大...
- 醫美企業海外產品獲批節奏加快 A股醫美...
- 這只股票單日暴跌超80%又拉回,那些暴跌...
- 鋼鐵告別“白菜價” 一季報業績亮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