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能力增強、技術裝備突破 我國原油穩產基本盤進一步夯實
油氣并舉 增儲上產(產經觀察·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近年來我國能源供給保障、技術裝備研發取得了哪些新進展?下一步將如何扎實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本版今起推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報道,敬請關注。
——編 者
油氣,被稱為“工業血液”,也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油氣核心需求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要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近年來,全國能源系統及油氣企業堅決實施“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七年行動計劃”,持續加大上游資金投入力度,新發現一批億噸級、千億方級大型油氣田。隨著產供儲銷體系持續完善,油氣行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自主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今年4月,我國首口自主設計實施的海上超深大位移井——恩平21—4油田A1H井正式投產,鉆井深度9508米,水平位移8689米,刷新我國海上最深鉆井紀錄和鉆井水平長度紀錄。
什么是大位移井?簡單來說,就是當井口和油藏之間距離較遠,鉆井軌跡需先垂直向下,到達一定深度后,再橫向拐彎“擊中”目標油藏。
“我國近海存在大量邊際油田,采用傳統開采模式,需新建海上生產平臺等設施,投入大、工期長,經濟效益較低。”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總工程師郭永賓介紹,利用已開發油田的生產平臺,通過打大位移井的方式盡可能開采周邊油氣,可以節省約四成投資成本。
不過,與垂直鉆井相比,大位移井由于需要橫向延伸,會遇到摩擦阻力更大、軌跡控制更難等挑戰。
“施工中,我們通過智能隨鉆導向、旋轉漂浮下套管等先進技術,讓600多根套管連成串,漂浮在鉆井液中并轉動起來‘滑’著走,提高油氣田開發效益。”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技術中心總經理張偉國說。2018年以來,國內海上原油增產量超1300萬噸,占全國原油總增量比例超過60%。
加大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的同時,油氣企業在深地油氣、非常規油氣、老油田等領域取得多項突破,形成新的儲量增長高峰期。
——深地工程加快探索。塔里木盆地,中國石油深地塔科1井鉆探深度突破1萬米、中國石化“深地一號”躍進3—3XC井測試獲得高產油氣流;四川盆地,川西氣田攻關形成超8000米井深的精確中靶軌跡控制技術和投產關鍵技術,年產能預計達20億立方米……油氣增儲上產向地球深部進軍。
——非常規油氣獲得突破。6月20日,我國首個頁巖油水力壓裂試驗場在長慶油田慶城頁巖油田建成。長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探明儲量規模最大的頁巖油大油田,但存在非均質性強、儲層致密等開采難點。“有了這座地下試驗場,可以通過光纖監測、井底壓力監測等多種技術舉措,給井筒裝上‘眼睛’,為下一步頁巖油效益開發摸清道路。”長慶油田頁巖油產能建設技術支撐人員張同伍介紹。
近年來,我國頁巖油勘探開發穩步推進,2023年頁巖油產量突破400萬噸,再創新高。同時,頁巖氣持續發展,煤層氣開發利用實現躍升,2023年全國煤層氣產量117.7億立方米,比2013年增長近3倍。
——老油田深度挖潛。“高含水”是許多老油田面臨的共同挑戰,水越來越多,油越來越少。在大慶油田,經過地壓“頂”油、注水“擠”油等一次、二次采油,綜合含水率已達95%以上。
如何提高采收率、實現硬穩產?大慶油田創新化學劑“洗”油、氣體“驅”油等三次采油技術,將巖石層縫隙中剩余的油采出來。截至目前產出的25億噸原油中,有3億噸借助三次采油技術。
“我們正在攻關多介質協同的四次采油技術,目標是將原油采收率提高到70%。全面推廣后,可大幅增加油田可采儲量。”大慶油田首席技術專家伍曉林介紹,國際上油田采收率一般只有20%至30%,而大慶油田主力油層采收率已經達到50%以上。
勘探開發力度持續提升,我國油氣核心需求自主保障能力不斷增強。202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2.09億噸,較2018年增產近2000萬噸,國內原油2億噸穩產的基本盤進一步夯實;天然氣產量連續7年增產百億立方米以上。
關鍵技術裝備加快突破
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中國石油深地塔科1井向萬余米深處鉆進,20多層樓高的鉆機隆隆作響,這是我國首口設計井深超萬米的科學探索井,今年3月鉆探深度突破1萬米。
從地面到萬米地下,鉆穿地層層系越多,巖性越復雜,地層溫度越高、壓力越大。為保障萬米深井打得成、打得準,多家單位聯合攻關,研發出一系列關鍵技術裝備:中國石油自主研發了全球首套12000米特深井自動化鉆機,將載重能力從300噸提升至最大900噸,頂部驅動裝置、變頻器等核心部件全面實現國產化;中國石化研發出能經受8萬個大氣壓、高強耐磨、高韌抗沖的復合片,應用于深地塔科1井的鉆頭。
陸上油氣裝備研發能力大幅提升,海洋油氣“大國重器”也進步明顯。
8月9日,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二號”開鉆,這個總高度達428米、總重量超5萬噸的鋼鐵巨塔,穩穩矗立在蔚藍海面上。這是我國首次在水深超300米的海域安裝固定式導管架。
高鹽高濕的環境和風浪流的沖擊,對導管架的鋼材強度提出高要求。中海油研究總院聯合國內相關鋼鐵企業,經過反復試驗、攻堅,自主研發了新型420兆帕級超高強鋼厚板。同時,攻克超大型海洋平臺輕量化設計關鍵技術,使導管架減重約5000噸,節省材料及船舶改造費上億元。
“深海一號”能源站實現3項世界級創新、攻克13項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推動海洋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向1500米超深水跨越;自主研發的“璇璣”定向鉆井與隨鉆測井系統,精準控制地下數千米的鉆頭“瞄著油層去、聞著油味鉆”;深水、淺水水下采油樹和海洋拖纜、海底節點地震勘探采集裝備均實現國產化自主研發……過去10年,中國海油累計投入研發經費超千億元,基本建成了覆蓋“水面、水中、水下、井下”的海洋油氣開發技術裝備體系。
作為油氣上下游銜接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油氣管網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加快油氣管網設施重點工程建設、推進管網互聯互通,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降低生產成本、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來到重慶銅梁區二坪鎮,川氣東送二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川渝鄂段施工正酣,一根根直徑約1.2米、重約7噸的鋼管首尾相連,在丘陵山區中綿延向前。一旁,國產自動焊機6分鐘就能完成一個坡口面的加工,大約40分鐘后兩根鋼管精準對接。
“我們正在推廣全自動焊技術,與傳統手工焊或手自組合焊工藝相比,工效提升了2至3倍,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6%以上。”國家管網集團川渝工程項目部項目經理張慶介紹,川渝鄂段項目力爭2027年建成投產。
2023年,全長4269公里的川氣東送二線工程開建,串接起西南氣區、沿海液化天然氣資源和中東部市場,在內陸腹地構筑起又一條東西走向的能源大動脈。投產后,川氣東送管道系統年輸送能力將增加至350億立方米。
古浪到河口天然氣聯絡管道工程、蒙西管道項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產,西氣東輸三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加快推進;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全面建成……2013年至2023年,我國長輸油氣管道總里程從10萬多公里增長到19萬公里,國家天然氣干線管道初步實現“應聯盡聯”,干線管輸“硬瓶頸”基本消除,資源區域調配效率穩步提高。
送得出,還要儲得住。為提高企業投資儲氣設施的積極性,我國穩步推進峰谷差價、儲氣服務“兩部制”收費等探索,初步形成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有效提升了天然氣應急調峰能力。
山東青島,我國容量最大的2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儲罐投用,罐內空間可停放一架國產C919大型客機,新增儲氣能力1.65億立方米,可滿足216萬戶家庭供暖季5個月的用氣需求。
江蘇常州,隨著新井順利投產,金壇鹽穴儲氣庫年工作氣量突破10億立方米。“鹽穴儲氣庫利用鹽礦開采后留下的空腔儲存天然氣,可以‘隨注隨采’,能在極寒天氣等關鍵時刻快速響應。”國家管網集團儲能技術公司江蘇儲氣庫副經理余國平介紹。
近年來,地下儲氣庫和沿海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建設日益完善,儲氣能力大幅提升。國家管網集團與相關部委、上下游企業建立常態化天然氣保供工作機制,構建“足量入網資源為基礎、充裕調峰能力為補充、適度應急儲備為托底”的多重防線,推動“全國一張網”供氣能力增至超10億立方米/日。
綠色低碳轉型扎實推進
“雙碳”目標背景下,加快油氣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勢在必行。不少油氣企業加強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以油氣產業為基礎加強新能源新材料新業務開發利用,打造綠色競爭新優勢。
——利用二氧化碳提高油氣采收率,構建綠色低碳生產體系。
在山東,一條109公里的輸送管道將中國石化齊魯石化生產捕集的二氧化碳,送到勝利油田的地下油藏,進行驅油封存。“吃”進二氧化碳、“吐”出原油,減碳、增產“一舉兩得”。這里是我國首個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
“有的低滲透油藏在地下幾千米、微米細的巖石石縫中,油太稠、縫隙太小,開采難度大。將收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油井,可以增加原油流動性,提高采收率12個百分點以上,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勝利油田CCUS油藏開發研究高級專家張傳寶說。
據介紹,勝利油田驅油封存潛力巨大,適宜二氧化碳驅油的地質儲量約15億噸,能夠封存2億噸以上二氧化碳,CCUS項目平均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
不少企業積極推進綠色油氣田建設。
風車“聽潮觀瀾”,我國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并網發電,所發電力用于油田群生產;電纜“連根送電”,渤海油田岸電工程三期建成,將陸地電力通過海底管纜輸送到采油平臺,預計每年碳減排量達百萬噸……中國海油積極推進油氣綠色低碳開發,同時,深挖天然氣水合物、波浪能、盆地能等海洋能源潛力。
——優化拓展綠色產業布局,清潔能源發展跑出“加速度”。
“加滿能行駛約250公里,比油車便宜。”只要10分鐘,廣州公交車司機張師傅就為氫能大巴加完了氫。這座加能站的氫氣來自3公里外的中國石化廣州石化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一期項目氫氣年產量可達1500噸。
“我們從化工副產品中提煉出高純‘藍氫’,碳排放比油氣制氫小,可直接供燃料電池使用。”廣州石化化工一部經理羅楊告訴記者,相比當前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綠氫”,這種制氫路線技術成熟、成本更低。
“綠氫將逐步成為未來主力氫源,但目前生產和應用還面臨技術成熟度不高、經濟性較低等制約。油氣企業發展工業副產氫,可幫助解決氫氣的運輸、儲存等瓶頸,為未來綠氫大規模普及應用提供支撐。”羅楊說。
目前,中國石化在新疆庫車建成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制綠氫示范項目,建成全球最大加氫站網絡,氫氣加注量占全國40%左右。今年,他們還啟動了“萬站沐光”行動,規劃到2027年,在油氣礦區、石油石化工業園區及加油站等新建設光伏站點約1萬座。
《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通過油氣促進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替代勘探開發自用油氣,累計清潔替代增加天然氣商品供應量約45億立方米。大力推進油氣企業發展新能源產業,持續推動能源生產供應結構轉型升級。
關鍵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商場為何密集“上新”?2024-08-14
- 保障能力增強、技術裝備突破 我國原油穩產2024-08-14
- 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一千億件 比去年提2024-08-14
- 上半年出貨量增長13.2% 手機市場保持增長態勢2024-08-14
- 電力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新成效 新能源有序2024-08-14
- 燕之屋品牌年輕化之路,王一博代言引領國貨2024-08-14
- 應對老齡化與精神健康危機,穗豐生物科技推2024-08-14
- 火鍋巴士、沉浸式戲劇主題公園……暑期消費2024-08-14
- 又是開漁季!走,跟著記者去趕海“尋鮮”2024-08-14
-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福建三明:深化改革 “2024-08-14
- 上海機場單日航班客流量創歷史新高2024-08-14
- 1—7月 西部陸海新通道(北部灣港)鐵海聯2024-08-14
- 一座大型空港的綠色探索2024-08-14
- 小浪底水利樞紐再次啟動調水調沙2024-08-14
- 寧夏葡萄酒香飄四方 引來世界大咖聞香2024-08-14
- 各地一批重點工程加快推進2024-08-14
- 我國建造最大國際海洋油氣平臺完工交付2024-08-14
- “探店經濟”激發消費活力2024-08-14
- 小賬本里看發展 從一度“綠電”看經濟發展2024-08-14
- 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風電平臺從廣2024-08-14
- 前7月廣西新能源汽車出口猛增2024-08-14
- 央廣財評|利企利民利長遠 讓“兩新”行動2024-08-14
- 臺商在江西:老牌鋼企向“新”向“綠” 與2024-08-14
- 廣東高州龍眼成市場“寵兒” 售價穩中有升2024-08-14
- 持續“擠水分” 7月金融數據低增2024-08-14
- 廣東首個跨區域信用合作體系啟動 首批合作2024-08-14
- OIV總干事約翰·巴克:寧夏葡萄酒已達世界2024-08-14
- 沈陽226名營商環境監督員受聘上崗2024-08-14
- “數”說我國航空貨運高質量發展 貨運航線2024-08-14
- 中經評論:中國家電憑什么全球“圈粉”2024-08-14
精彩推薦
- eπ007增程版上市交付 全系13.16萬起
- 8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68.61萬億元,...
- 貸款平穩增長,“組合拳”持續發力——8...
- Mysteel早讀:黑色期貨夜盤飄紅,寶武10...
- 招商蛇口更換掌舵人:“老將”蔣鐵峰升任...
- 搭檔超20年合伙人反目,董事長把副董事長...
- 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下一步我...
- 好消息!奉賢4座口袋公園改造提升工程即...
- cf體驗服資格是永久的嗎(cf體驗版)
- 李家超昨日下午視察災情,稱香港特區政...
- 存內控獨立性不足等問題,證監會對華西...
- 美網決賽對陣出爐!2號種子拒絕爆冷,2-...
- 千里走單騎的內容概括100字(千里走單騎...
- 洋錢罐借款怎么樣容易下款嗎?看看你就...
- Mysteel晚餐:唐山鋼坯下調40,高爐電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