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營收利潤雙增 愛爾眼科業績連年增長下或存隱憂
4月25日晚間,國內眼科醫院龍頭企業愛爾眼科(300015)(300015,SZ)披露了2021年年度報告,公司去年實現營收150.01億元,同比增長25.93%,歸母凈利潤為23.23億元,同比增長34.78%。自2009年上市以來,公司業績連年增長。
在業績穩增的情況下,愛爾眼科或也有著隱憂:一方面,公司與抗疫醫生艾芬之間的醫療糾紛讓其深陷輿論危機;另一方面,在種植牙納入集采的情況下,同處“金眼銀牙”行業的眼科將迎來集采的討論越來越多。同時,公司股價連連走低,2021年7月至今,已經腰斬。
4月26日下午,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要不要納入集采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我們只能夠順勢而為。”
去年營收利潤雙增
民營眼科醫院龍頭企業愛爾眼科去年業績再次穩增。公司去年實現營收150.01億元,同比增長25.93%,歸母凈利潤為23.23億元,同比增長34.78%。此外,公司去年實現門診量1019.61萬人次,同比增長35.07%;手術量81.73萬例,同比增長17.64%。
分產品來看,愛爾眼科目前共有五大業務。公司去年屈光項目實現營收55.20億元,同比增長26.92%,占營收比重為36.80%;白內障項目實現營收21.91億元,同比增長11.72%,占營收比重為14.61%;眼前段項目實現營收14.56億元,同比增長21.29%,占營收比重為9.71%;眼后段項目實現營收9.95億元,同比增長21.69%,占營收比重為6.63%;視光服務項目實現營收33.78億元,同比增長37.68%,占營收比重為22.52%。
對于業績持續增長,愛爾眼科在年報中表示,主要原因是隨著居民眼健康意識逐步加強,醫療消費穩步升級;隨著國家近視防控戰略、防盲治盲等政策的推進實施,公司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經營規模和人才隊伍不斷擴大;同時隨著國內疫情整體得到有效控制,公司各項業務快速恢復,共同促進了業績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愛爾眼科去年歐洲市場實現營收13.19億元,同比上漲39.24%,占營收比重為8.80%,公司國際化戰略初顯成效。國盛證券一份研報指出,公司擁有了美國MING WANG眼科中心、歐洲CB集團、東南亞ISEC Healthcare Ltd等領先的海外眼科機構,截至2021年末,公司海外眼科醫療機構網絡包括歐洲93家、東南亞12家、美國1家。
對于歐洲市場營收增長的原因,吳士君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歐洲子公司在當地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來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同時,受疫情影響,歐洲當地綜合醫院出診量受限。
《》記者注意到,愛爾眼科去年整體毛利率超50%。另外,公司去年銷售費用為14.47億元,研發費用為2.23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為1.48%。吳士君稱,“我們醫院行業跟制藥行業完全是兩碼事,根本上屬于不同的行業,不能這樣簡單去比,公司研發費用金額已經算是比較高的了。”
業績連增下仍存隱憂
2003年創立至今,愛爾眼科逐漸成長為國內民營眼科醫院中的巨無霸。在愛爾眼科的成長過程中,投資并購成為其擴張的一把利器,也讓公司業績連年增長。但一方面,并購擴張為公司積累了大量商譽,截至2021年末,公司商譽高達43.17億元。另一方面,過于重視外延擴張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司醫療糾紛頻發。
去年,愛爾眼科與艾芬之間的醫療糾紛讓公司屢陷輿論危機。今年1月,艾芬在微博上曬出四份名單,質疑愛爾眼科賄賂名單中的國家公職人員,公司再陷回扣風波。公司也在年報中提示了公共關系危機風險:“在互聯網、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新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某些個體事件可能會被迅速放大或演化為行業性事件,公司可能因此而受到波及或影響。”
愛爾眼科還表示,醫學的復雜性和專業性決定了手術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同時,患者對手術的認知有限、對術后效果的感知和評價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片面性,由此可能導致醫療糾紛的產生。“一直以來公司保持了較好的醫療質量,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發生率相對較低,但隨著門診量、手術量的不斷增長,其絕對數有可能上升。”愛爾眼科表示。
隨著種植牙被納入集采,同為“金眼銀牙”行業的眼科將迎來集采的討論越來越多。在愛爾眼科的五大業務中,最有可能被納入集采的是視光服務中的OK鏡業務。公司去年11月份披露的一份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有機構問到,公司如何看待ok鏡進集采的可能性?
對此,愛爾眼科方面表示,除OK鏡外,公司還有阿托品、離焦軟鏡、離焦框架眼鏡等多種近視防控產品。“集采是要占用醫保的,我們認為OK鏡不會集采,即使未來集采,我們認為也不是壞事,可以以價換量。現在OK鏡的普及率還很低,價格很高” 。
吳士君也表示,“要不要集采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我們只能順勢而為。”
4月26日收盤,愛爾眼科報35.71元/股,較前一交易日上漲6.34%。
關鍵詞: 愛爾眼科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2021年營收利潤雙增 愛爾眼科業績連年增長2022-04-26
- 衛士通: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格跌幅偏離值2022-04-26
- 陽光電源:公司外部董事劉振涉嫌嚴重違紀違2022-04-26
- 貴州百靈:2022年首季凈利潤同比增長4.55%2022-04-26
- 【公司前線】新日股份全資子公司出現經營范2022-04-26
- 銳科激光一季度營收超7億元,市占率行業領2022-04-26
- 雙星新材:回購部分社會公眾股份方案2022-04-26
- 廈門信達: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2022-04-26
- 【公司前線】浙江東方關聯公司出現經營范圍2022-04-26
- 中光學:與兵器裝備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簽2022-04-26
- 化工和工程業務營收增長 三維化學一季度凈2022-04-26
- 北方華創:本次限售股上市流通日為2022年52022-04-26
- 【公司前線】廣匯能源全資子公司出現經營范2022-04-26
- 恒指收漲0.33% 游戲股創夢天地閃崩收跌近50%2022-04-26
- 杜江濤率博暉創新以生物高科技助力“科技興2022-04-26
- 鋒龍股份:2021年公司汽車零部件板塊占總營2022-04-26
- 康力電梯:2022年一季度營收持續增長,迎來2022-04-26
- 蘇寧易購:北京門店延長營業時間至 22:302022-04-26
- 全聚德發力新零售、新消費艱難求生,業績仍2022-04-26
- 恒星科技一季報:金剛線有機硅持續發力 擬2022-04-26
- 聯創光電2021年成績單2022-04-26
- 鋒龍股份:公司贏得了STIHL、HUSQVARNA、MT2022-04-26
- 中南建設陳錦石:舍棄粗放發展模式,適度“2022-04-26
- 軍信股份2021年營收增長87% 擬10派3.8元轉增5股2022-04-26
- 風光股份目前在手訂單5.05億元 未來或向其2022-04-26
- 世!界!名!船2022-04-26
- 上海洗霸2021年營收與凈利實現雙增長 擬102022-04-26
- 溫氏股份單季巨虧近40億,北上資金卻加倉!2022-04-26
- 營收凈利首次雙降,“藥茅”失守2000億2022-04-26
- 步步高收深交所關注函 要求核查林芝騰訊和2022-04-26
精彩推薦
- 恒指收漲0.33% 游戲股創夢天地閃崩收跌近50%
- 劉畊宏爆火的秘密!丨財訊60秒
- 深圳:于4月29日出讓2022年首批集中供地
- 北京土地二級市場首宗試點項目掛牌北交...
- 新世界旗下公司收購龍光基業40%股權,總...
- 個股熱議 | 除了快手與抖音,“云想科...
- 沈陽:個人住房轉讓增值稅免征年限由5年...
- 南國置業連續2個交易日價格漲幅偏離值累...
- 中指院:十強物企管理面積均值3.55億平,...
- 紅星美凱龍:控股股東質押2570.7萬股及解...
- 為緩解物價飆升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據...
- 直擊業績會|中南建設陳錦石:房地產業務...
- 港股恒指沖高回落收漲0.3%理想汽車、小...
- 恒生指數收盤漲0.33% 恒生科技指數漲2.87%
- 直擊業績會|中南建設陳昱含:目前有息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