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專訪華大基因副總裁朱師達,述說科技防癌
近日,華大基因(300676)副總裁、腫瘤事業部總經理朱師達受邀參加人民網 人民健康主辦的2022年全國兩會《健康中國人》專訪。
朱師達在專訪中表示,華大基因堅持癌癥防控的三大原則:科技、高效、可及,運用前沿分子檢測技術對癌癥的“防診治監”四個維度進行有效的防控及干預。
朱師達表示,希望加快國產自主、科學高效的防癌抗癌技術成果應用,讓看似神秘的前沿科技成為親民惠民的健康管理措施。以民生造福為出發點推進普惠式的癌癥篩查防控,讓更多人受益于科技進步,遠離癌癥。
以下為專訪內容(略有刪減):
01
主持人:國家衛健委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當中要求,實施重大科技攻關行動,加強癌癥防治科研成果推廣。想先請教您:當前有哪些新型分子檢測技術可以助力癌癥防治工作?
朱師達:癌癥是一個復雜的基因病,成因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是后天的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原因所造成的。
在腫瘤細胞發生、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也伴隨著體內分子層面的信號變化,我們有很多技術可以發現這種異常的信號。
如癌癥預防,檢測與遺傳相關基因,及早進行分析和判定遺傳風險;癌癥早篩,通過檢測體液或排異物,提前發現異常信號,預知癌癥;對于不幸罹患癌癥的患者,通過腫瘤組織或血液中的游離腫瘤DNA的測序檢測,獲知癌癥所依賴的信號通路或者基因,幫助治療方案制定。
對于癌癥的幸存者復發和轉移風險,也可以通過液體活檢技術及早發現,更好地幫助患者的預后。從癌癥防、診、治、監的幾個維度,我們都有這種前沿的分子檢測技術來進行相應的應用和干預。
02
主持人:我們知道一項科技創新的產生是非常不易的,而將這項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落地的產品更加不易。想請教,如何能夠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呢?
朱師達:創新科研成果的轉化過程里,我們一直堅守三個原則,第一是科學性,這項科學技術切實來源于前沿研究的成果;第二是有效性,就是從科學的結論轉化成技術、轉化成產品服務的時候,能夠真正高效地去體現它的價值;第三是可及性,這樣的科研和轉化的成果,能夠為更廣泛的人群應用,讓更多的人獲益。
結合我們國家推動政策以及臨床的一些開放性扶持的要求,能夠更快地去進行科研成果的轉化。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企業不只專注于經濟利益,更多的是從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公益的角度看待前沿技術的轉化,將更快地加快步伐。
03
主持人:我國腫瘤的發病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早篩、早診、早治是防治腫瘤的最有效的手段。想請您談談新型分子檢測技術如何幫助癌癥的防治呢?這項技術的成熟度如何呢?
朱師達:研究表明,癌癥是不受控制的細胞惡性增殖,這種細胞惡性增殖是源自基因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需要幾年到十幾年的時間去積累,最終發展成為不可控制的這種病變。
癌癥的早篩就在這個變化的窗口期,以新型的分子檢測技術來發現這種異常的信號。如宮頸癌,絕大部分的宮頸癌都是因為HPV病毒的感染。通過非常簡便的篩查,進行有效鑒定和診斷病毒的感染,以預測宮頸癌的發生,早期的干預能夠有效預防宮頸癌。
再比如結直腸癌,跟我們的腸道健康息息相關,可以通過糞便中的脫落細胞來進行分子標記物的檢測,及時發現癌變的前期信號。若發現癌變信號,進一步通過腸鏡等臨床診斷和干預方法進行管理,就能高效、盡早地預防癌癥。這些技術的應用都離不開科學、有效、可及這三大要素。
在腫瘤治療上也是如此。對于癌癥患者,在經過治療后通常會非常擔憂腫瘤的復發和轉移。腫瘤的復發和轉移通常會有微小的分子信號體現在循環系統中。通過監控循環系統中特殊的癌癥信號,能盡早發現癌癥復發或轉移的征兆,進而去做相應的干預。
新技術應用于臨床的過程都是曲折的,我們希望盡快普及這些技術。華大基因一直致力于通過嚴格、合規的程序來驗證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助力推動新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從技術和服務的角度推動基因科技普惠民生。
04
主持人:華大基因一直在積極推動基因檢測的普惠工作,主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呢?
朱師達:基因檢測技術作為一項前沿技術,讓許多人覺得“遙不可及”。實際上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幾年基因科技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與我們的生活和醫療密切相關。
普惠的關鍵主要在兩方面:一是擁有自主可控的技術,通過降低測序成本,讓基因檢測的價格更加“親民”,這也是華大基因引領行業的一大原因;二是通過民生項目、公益的方式,將基因科技帶到老百姓的身邊。運用基因科技進行疾病防治,能有效防止因病貧致貧和因病返貧。
與此同時,華大基因還發起了多個公益基金專項,讓精準醫學普惠更多民眾。近期華大腫瘤防控公益專項啟動,我也將個人捐贈100萬元用作公益專項的啟動資金。
05
主持人: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行業,華大基因的獨特優勢是什么?
朱師達: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在上游核心工具的自主發展上,華大基因自主可控的工具和技術,使其引領著行業的發展。
其次,華大基因一直堅持開拓前沿技術和前沿科學,不局限于相對成熟的領域,還開拓前沿新興的科學領域,如單細胞、時空組學等。華大基因不斷拓展新技術,以解決臨床痛點,這種始終堅持創新的精神是讓華大基因持續引領的重要原因。
最后,華大一直以來堅持“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初心和使命。華大人堅守的信念,讓我們不管是在科研上、產業上,還是在人才團隊培養上都有奮發的動力。
06
主持人:華大基因如何運用自身的優勢來推動各地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發展呢?
朱師達:華大基因自主的技術和前沿的科技能夠為各地的醫健服務體系和科研體系賦能。我們通過建設聯合實驗室、搭建精準醫學平臺以及技術轉移等方式,把先進的技術落地到各個地方去。
不管是在抗疫行動中,還是在平時的健康管理工作中,基因科技都能發揮積極作用。通過給各地的醫療衛生體系賦能,讓技術下沉到百姓中去。
07
主持人: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華大正在研究的“時空組學”。
朱師達:以往細胞的測序都是混合型的,把細胞內所有的DNA都取出來測序,這樣就失去了原本的空間和時間屬性。
時空組學能保有細胞時間和空間的屬性,在此基礎上進行基因組、表達譜、多組學的研究。相當于對細胞進行了CT掃描,細胞內的基因表達都可以在原位上面體現出來,其中包含了豐富的信息,讓我們能夠知道細胞成個體的過程,知道細胞內部的關聯和變化,能極大加強我們對于疾病的認知,包括對于癌癥的認知。
癌癥病理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學科概念,所有的癌癥都要經過細胞病理的診斷來辨別分期和良性程度,時空組學能通過檢測細胞的基因表達來展現分子層面的病理信息,我們期望通過時空組學的應用,創造新的病理時空組學時代,為癌癥防治精準檢測領域做出新的貢獻。
08
主持人:在腫瘤的精準防控、精準治療方面,華大基因做出了哪些前沿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樣的進展?
朱師達:華大自1999年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至今,已走在基因組研究的前沿,在癌癥基因組學的基礎研究亦是如此。
2010年,華大牽頭成立了國際癌癥基因組聯盟,過去的十多年間對癌癥基因組的基礎研究碩果累累。在臨床轉化上,華大基因在防、診、治、監的這幾個方面都開展了相應的重點研究項目。
比如在癌癥的篩查方面,我們有十萬人以上的大規模前瞻性隊列研究,通過長期的研究去判斷相應的分子檢測與患者疾病之間的關聯。
在臨床精準診療方面,我們有監測癌癥臨床復發的臨床項目,如微小病灶殘留MRD,我們希望通過真實世界的研究去推動前沿技術在國內的應用,讓前沿技術能夠造福更多的群眾。
09
主持人:未來華大基因在腫瘤精準檢測和治療領域會有什么樣的布局和發展?
朱師達:華大基因一直堅持“防大于治”的理念,腫瘤防控是我們聚焦的板塊。近三十年基因科技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高瞻遠矚,如今癌癥領域也處于一個新的轉折點。
我們是要在癌癥治療上不斷地去大量投入,還是應該在廣泛普及早期篩查防控技術上發力,從源頭上減少晚期癌癥的發病率?
華大基因將持續在癌癥防控上投入科研力量和人才資源,為更廣泛人群的癌癥防控做出努力,同時也會加大在癌癥診療和復發監測上的前沿研究,秉持初心堅持“科學、有效、可及”三大要素,為癌癥的“防診治監”貢獻科技力量。
關鍵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人民網專訪華大基因副總裁朱師達,述說科技2022-03-05
- 國睿科技加強數智產業布局,入駐中國電科智2022-03-05
- 姬蘇春一行調研宏遠、特材2022-03-05
- 石墨烯領跑者電池震撼上市,品質見證賽首戰2022-03-05
- 通裕重工臨港產業基地“大型海上風電產品配2022-03-05
- 全國政協委員、360創始人周鴻祎:堅持科技2022-03-05
- 原油走出史詩級行情:第三輪“百美元時代”2022-03-05
- 深圳政府“光速”效率,助力亞輝龍援港抗疫2022-03-05
- 招商輪船召開2022年度第一次機務管理工作專2022-03-05
- “鋰”躍龍門,三元材料細分龍頭天力鋰能將2022-03-05
- 老礦山的數字化迫在眉睫:華為助力淮南礦業2022-03-05
- 【集團動態】雪浪環境參加2022濱湖區數字經2022-03-05
- 開開實業三連板,公司稱不涉及新冠治療相關2022-03-05
- 緊跟普惠金融政策,萬達貸為小微企業提供資2022-03-05
- 韓國2021年恩格爾系數逼近13%,創21年之最2022-03-05
- 全國人大代表、邁普醫學董事長袁玉宇:加大2022-03-05
- 金明精機: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7.55%2022-03-05
- 星輝環材: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32.08% 擬2022-03-05
- 博杰股份:公司部分檢測產品可用于新能源汽2022-03-05
- 韓國2021年恩格爾系數逼近13%,創21年之最2022-03-05
- 新華財經晚報:3月5日2022-03-05
- 專業技術助力礦山高質量運營,新能源解決方2022-03-05
- 全國人大代表、步長制藥總裁趙超:建議將中2022-03-05
- 林洋能源喜獲省科學技術獎2022-03-05
- 人大代表劉慶峰聚焦“人工智能+”,建議進2022-03-05
- 隆基股份攜熱招職位亮相獵聘2022直播招聘節2022-03-05
- 一箭“6+1”,長二丙火箭發射成功2022-03-05
- 一箭多星!長二丙火箭成功發射銀河航天批產2022-03-05
- 有同事給客戶打電話介紹產品,直接被哭了2022-03-05
- 喜訊!北新路橋集團順利通過新一輪國家企業2022-03-05
精彩推薦
- 韓國2021年恩格爾系數逼近13%,創21年之最
- 韓國2021年恩格爾系數逼近13%,創21年之最
- 全國人大會議議程來了
- 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解冬:建議推...
- 韓國2021年恩格爾系數逼近13%,創21年之最
- 央行進行1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公開市場凈...
- 關于房地產,政府工作報告這么說
- “老債王”格羅斯:經濟衰退和滯脹即將...
- 兩部門:加快推動用戶側全面參與電力現...
- 知名基金大V投資港股“遇坑”微博吐槽,...
- 智通港股解盤(03.04) | 動蕩的市場
- 智通港股公告精選︱(3.4)鄭煤機2021年歸...
- 格隆匯港股聚焦(3.04)︱綠葉制藥在香港...
- 全國人大代表劉加軍:加大對企業高技能...
- 世行警告俄烏危機將打擊全球經濟,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