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發現 催化劑均相化新思路 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催化》雜志上
3月16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吳長征教授實驗課題組和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系的吳恒安教授理論計算課題組合作,將電催化活性金屬溶解于熔融態鎵中,成功實現了非均相催化劑表面活性位點的均相化,將二氧化碳還原產物甲酸的選擇性提高到95%以上,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催化》雜志上。
非均相催化劑由于存在各種缺陷、臺階、轉角、晶面等,表面的活性組分往往處于不同的局域配位環境,導致出現多活性位點并存現象,由此造成產物選擇性下降。而均相催化劑由于活性中心單一,結構簡單、明晰,在產物選擇性以及用作反應機理研究模型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將非均相催化劑均相化有望成為催化性能提升以及推進反應機理研究的關鍵途徑。
針對這一挑戰,吳長征教授團隊獨辟蹊徑,選擇以近室溫熔融的金屬鎵作為具有二氧化碳還原電催化活性的錫和銦的基底,從一種全新的角度實現了錫和銦非均相催化劑的均相化。原位結構表征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固態時,錫和銦形成了相分離的納米團簇,均勻嵌入在固態該基質中;而液態時,錫和銦以單原子形式游離分散在熔融態鎵中。進一步電子結構表征顯示,負載在液態鎵中的活性中心相比于固態鎵具有顯著增強的還原性,使得二氧化碳還原產物甲酸的選擇性由固態時的30%左右提高到了液態時的95%以上,析氫副反應得以明顯抑制。此外,液態合金由于具有良好的氧化還原可逆性以及表面組分的可流動性,表現出自修復特性,其催化穩定性得以顯著改善。
該項研究成果探索了液態材料作為非均相催化劑負載基底方面的可行性,為非均相催化劑均相化提供了一種新的表界面合成思路。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工業原材料漲勢洶洶 多原因致工業原材...
- 綠色金融路線圖敲定 投融資空間加速開啟
- 數字經濟多重機遇催生“頭雁”效應 ...
- 打造強大國內市場 擴大有效投資全面提速
- 易鑫集團2020年虧損超11億元 上年同期...
- 近七成受訪者有兩部及以上閑置手機……...
- 八成受訪者發現身邊有情侶因彩禮鬧矛盾...
- 立訊精密股價“腰斬” 今日收盤報34.35元
- 23日豬價:東北,華北全線飄紅,浙江地...
- 國際多種糧食價格持續上漲 2月份創下近...
- 關于美債收益率上漲,近期美國十年期國...
- *ST九有漲停 該股漲4.8%報于2.4元
- 科創板中簽多少股 短期內可能存在巨幅波動
- 借“碳中和”東風 次新股還能火多久
- 黃金期貨維持反彈走勢 機構:黃金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