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代理退保”新騙局 應注意仔細甄別保險公司
近日,北京銀保監局發布提示,一些不法分子打著為消費者“維權”的旗號,專門辦理所謂“代理退保”業務,實際是以“維權”之名謀取私利,甚至騙取消費者資金,從事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近年來,不少消費者收到過“代理退保”的信息。不法分子名義上為消費者辦理“退保”,實際是抵押保單辦理貸款,再誘騙消費者以貸款資金購買所謂“高收益”理財產品后“跑路”,給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此舉嚴重誤導消費者,損害消費者利益,使消費者錯失原有保險合同的風險保障,再投保時面臨保費增加、重新計算等待期,甚至可能被拒保等風險,而且妨礙正常的保險經營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代理退保”黑色產業鏈不僅涉及傳統人身險,有不法分子通過慫恿個人借款保證保險消費者以“捆綁銷售”等理由投訴,并提出協助“全額退保”,達到索取高價代理費的目的。個人借款保證保險,是投保人即借款人向保險公司購買的一種保險產品,用于其不能按照貸款合同約定的期限還款時,由保險公司向放款機構賠付借款本息余額。也就是說,消費者一旦退保個人借款保證保險,就很可能無法獲得增信支持。
保險專家建議,消費者應該根據自身風險保障需求,謹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終止保險合同,防止上當受騙。同時,要警惕“高收益”陷阱,多數“代理退保”行為并非真正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而是以牟利為目的,在退保后誘導消費者“退舊投新”,購買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等,使消費者落入不法團伙的非法集資騙局。
北京銀保監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要選擇正規渠道依法維權,保險消費者如對保險產品有疑問或相關服務需要,可以直接通過保險公司公布的官方維權熱線或服務渠道反映訴求。如消費者未能與保險公司通過協商解決糾紛,可以向北京保險行業協會合同糾紛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不要輕信“代理退保”騙局,避免個人信息泄露以及不當退保導致經濟損失。
此外,購買金融產品須認清機構資質。根據保險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只有取得金融監管部門頒發的經營業務許可證的機構,才能從事保險經營活動。市場上一些機構雖然冠有“××保險經紀”“××保險代理”等名號,但實際并未取得金融監管部門頒發的經營業務許可證,不具備合法的保險中介資格。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或辦理保險業務時,應注意仔細甄別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或人員是否具備相應資格,比如,可以通過中國銀保監會官網“在線服務”欄目查詢和選擇正規合法的保險機構。經濟日報記者 李晨陽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2021年3月小麥市場供需形勢分析:預計國...
- 華夏飼料豆粕期貨ETF凈值上漲1.13% 場...
- 國際油價跌逾1%,油價經過四個月的反彈...
- 黃金飾品價格下降20%,金店客流明顯增加
- 焦作萬方與榮安地產跌停 迎水投資旗下...
- 天賜材料跌停報76.03元 上月國泰君安上...
- 洛陽鉬業年報公布跌4.11% 總市值1105.17億元
- 招商蛇口去年凈利下滑超兩成 今股價微...
- *ST奮達年報收問詢函 深交所:營收同比...
- 網紅減肥食品爆雷 電商平臺和微商搜索...
- 合景悠活2020年收入同比增長約34.9% 在...
- 市場觀潮:生鮮電商發展迅速呈現穩步上...
- 注銷超4萬 “火鍋+KTV”已成為市場中相...
- 鋼坯價創13年新高 鋼鐵股持續性存疑
- “紙中茅臺”中順潔柔毛利高卻產品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