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最外層區域圖發布 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
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望遠鏡在2009年至2018年間收集的數據,描繪了一幅新的銀河系最外層區域的全天地圖。這個區域被稱為銀河暈,位于形成銀河系可辨認的中央盤旋臂之外,星星稀疏分布。盡管光暈看起來幾乎是空的,但它被預測含有大量的暗物質。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
這張新地圖揭示了大麥哲倫星云(LMC)是如何像一艘船一樣穿過銀河暈,它的引力還在其后的恒星中產生尾流。LMC距離地球約16萬光年,質量不到銀河系的1/4,是環繞銀河系的兩個矮星系中較大的一個。
雖然銀河暈的內部已經被高精度地繪制過,但這是首次提供了銀河暈外部區域的類似地圖。研究人員還在那里發現了尾流——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0萬光年到32.5萬光年。之前的研究暗示了尾流的存在,但新圖證實了它的存在,并提供了其形狀、大小和位置的詳細數據。
銀河暈中的這種擾動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機會,以研究他們無法直接觀測到的東西——暗物質。
雖然暗物質不會發射、反射或吸收光,但它的引力影響已經在整個宇宙中被觀察到。人們認為暗物質創造了一個構造星系的腳手架,如果沒有它,星系就會在旋轉時飛散。據估計,在宇宙中,暗物質是所有發射光以及和光相互作用的物質的5倍。
盡管關于暗物質的性質有多種理論,但都表明暗物質應該存在于銀河暈。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當LMC穿過這一區域時,它應該也會在暗物質中留下痕跡。研究人員表示,在新的星圖中觀察到的尾流被認為是暗物質尾流的輪廓;星星就像這片看不見的“海洋”表面的樹葉,它們的位置隨著暗物質的變化而變化。
暗物質和LMC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銀河星系有很大的影響。當LMC繞銀河系運行時,暗物質的引力會拖拽LMC并使其減速。這將導致矮星系的軌道越來越小,直到大約20億年后,該星系最終與銀河系相撞。這些合并可能是宇宙中大質量星系成長的關鍵驅動力。事實上,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在大約100億年前與另一個小星系發生了合并。
“能量掠奪不僅是LMC與銀河系合并的原因,也是所有星系合并發生的原因。”哈佛大學天文學專業博士生、論文合著者Rohan Naidu 說,“新圖上的尾跡證實了我們對星系融合的基本認識是正確的。”(文樂樂)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融券余額一年增6倍1500億元!券商發力融...
- 開爾新材(300234.SZ)年度歸母凈利同比增...
- 山推股份(000680.SZ)一季度凈利潤預增27...
- 華電B股3月22日成交明細 漲幅9.16%報收0.143元
- 房地產行業4月23日資金流向日報 漲幅居...
- 短期一季報陸續出爐 有色金屬資源類品...
- 資產減值拖累業績 華斯股份2020凈利虧...
- 渤海租賃(000415.SZ)2020年度歸母凈虧損...
- 樂普醫療:4月23日融資凈買入934.15萬元...
- 廣宇集團2020年度擬10派0.8元 營業總...
- 電氣設備行業4月20日資金流向日報 跌幅...
- 視源股份去年營收持平凈利增18% 扣非凈...
-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央行出手...
- 風電再起航 恒豐銀行德州分行為推動綠...
- 需求推升芯片板塊景氣度 八成以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