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快消息!世衛宣告新冠緊急狀態結束,專家:大流行退場但疫情不會消失
圖源:pixabay
撰文|周葉斌
2023年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德賽宣布接受前一天舉行的第15次WHO新冠緊急會議的建議,不再將新冠疫情列為全球公衛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1]。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三年多的新冠全球大流行結束的象征,也意味著我們應對新冠的方式方法會步入新階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結束新冠大流行水到渠成
自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新冠為全球公衛緊急事件(PHEIC)起,共組織了15次緊急會議。PHEIC的宣布在疫情早期提高了全球這個新型傳染病的警惕性,之后則協調了全球的應對,包括跟蹤新變異株的出現、推廣新冠疫苗以及治療藥物等重要事項。這些顯然在整個疫情期間起了巨大的作用。
可在最近幾次WHO的新冠緊急會議中,新冠疫情是否能從PHEIC中移除,是否可以由WHO來做一個有象征意義的宣布新冠大流行結束,逐漸成了核心議題。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一方面是任何緊急狀態必然要有一個終點,威脅再大的疾病,最終也需要通過構建長期穩定的防范措施來應對,而不是一直“特事特辦”。但更重要要的原因是新冠疫情真的變了。如同譚德賽在宣布取消新冠PHEIC時提到的,過去一年里,新冠疫情整體處于下行狀態。而根據WHO在5月4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新冠流行病學更新來看,近在4月全球新增感染與死亡分別比過去一個月下降17%與30%[2]。
圖1.全球新冠新增感染與死亡病例持續走低
即便東南亞地區因XBB.1.16等新病毒株的出現引發了當地疫情反彈,可是這種反彈并沒有影響全球疫情走勢,而且當地無論是感染病例數還是重癥、死亡人數都遠低于以往疫情高峰時期。
從流行病學的數據來看,新冠疫情變得不那么沖擊全球、威脅全球人類健康了。
這背后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全球人群對新冠的免疫水平一直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這種群體高免疫水平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大量的疫苗接種,在5月4日的15次WHO新冠緊急會議里公布的一個數據是,全球已經接種了133億劑新冠疫苗,全球82%的60歲以上老人與89%的醫務工作人員都完成了基礎免疫[1]。另一方面,三年多疫情,特別是2022年初奧密克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很多人也經歷了自然感染,有的還是多次自然感染。疫苗接種與過往感染結合,讓全球絕大多數人都對新冠有了一定免疫防護,降低了新冠的致病能力,也降低了新冠的健康威脅。
當然,傳染病的健康威脅是病原體與宿主雙方角力決定的。如果說人群免疫水平提升是宿主一方讓新冠威脅降低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今新冠健康影響降低的另一大原因則是在病原體一邊,近一年半來全球主要流行的病毒株均是奧密克戎的亞株。盡管各個奧密克戎亞株仍在不斷演變,但在轉播能力、致病性等方面均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人群免疫水平讓新冠的健康威脅下降,病毒株的內在攻擊力穩定,兩廂疊加,讓我們看到了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沖擊日益降低,也使得把新冠疫情移出PHEIC,告知世界大流行結束了,變得水到渠成。
新冠沒有消失
WHO總干事譚德賽宣布新冠PHEIC結束是依據WHO新冠緊急會議專家組的意見,而專家們做出此決定是參考PHEIC的標準:新冠是否還是超乎尋常的事件;新冠是否還會通過國際間的傳播對各國造成公衛威脅;新冠是否還需要國際協調來應對。盡管全球感染仍然很多,新冠病毒的演變也沒有停止,可如前文提到的,隨著疫情趨于穩定,對全球健康威脅下降,如今的新冠疫情很難再被定義為超乎尋常的事件。這也讓WHO的專家組與總干事譚德賽都能有理有據地宣布新冠不再需要全球以緊急狀態面對。
宣布新冠PHEIC結束,無疑可以視作我們走出新冠大流行的一個象征。在疫情暴發的第四個年頭里,這也是我們翹首以盼的一天。
可是在慶賀這一極具標志性的時刻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現實:新冠病毒并沒有消失,新冠構成的健康威脅不再構成全球大流行也并不意味著新冠就不再是健康威脅。
新冠仍然是一個需要我們去面對,不應從此忽略的疾病。截止2023年4月底,全球累計新冠感染病例超過7.65億,死亡超過690萬人,這固然反映的主要是過去近三年半大流行的沖擊,可即便如今,全球每個月因新冠死亡的人數也接近兩萬[2]。
不僅在全球,新冠不是一個可以被忽視的疾病,大流行的結束也不意味著全球各地區都同時同步地不再受疫情威脅。例如,美國在如今的疫情低谷每周仍然有超過一千人死于新冠,意味著新冠將成為美國長期要面對的健康負擔[3]。我們也看到最近東南亞地區由于新的奧密克戎亞株影響,疫情處于反彈期。而中國過去幾周出現了XBB株系取得其它奧密克戎病毒株的跡象,可能意味著第二波疫情即將形成[4]。
我們仍然要認識到新冠對高危人群的威脅不能忽視,幫助我們降低新冠致病力的人群免疫水平也會隨時間出現下滑導致感染波動,而新冠病毒的持續演變也意味著這個病毒不會被人群免疫屏障消滅。
因此,當新冠不再是全球大流行,不再是PHEIC,不代表新冠病毒消失了,甚至也不代表新冠疫情消失了,而是督促我們需要開始更長遠地應對新冠。
長期管好新冠的征途剛剛開始
在PHEIC之下,全球應對新冠有諸多特別合作以及經費支持,這些隨著新冠PHEIC的解除將停止或轉變方式。面對并未消失,在不同地區可能還有差異波動的新冠,各國在新冠PHEIC終止后,需要建立長期的新冠應對方案。
為此,WHO在5月3日發布了2023-2025年新冠由緊急狀態向長期疾病管理的戰略計劃方案,提出了包括緊急協調、聯合監測、社區保護、安全可調整的醫療方案以及具有可及性的防護措施五個方向的十項關鍵建議[5]。
圖2. WHO對新冠長期管理的建議
宣布終止新冠PHEIC的聲明中,WHO也再度強調了多項幫助各國過渡到長期應對新冠的建議。例如,新冠還在不斷演變,對新冠病毒的監測也仍然至關重要。在緊急狀態下,新冠感染的檢測、基因組定序往往是單獨立項獲取經費支持,未來需要納入到包括流感病毒監測在內的長期系統中。
又比如,在降低新冠健康威脅中至關重要的新冠疫苗。多個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研發出來的高效疫苗,無疑會成為藥物研發史上特殊的一章。可是我們無法一直沿用大流行時期隔幾個月臨時決定要不要再增加一針疫苗的隨機打補丁方案,而是需要將新冠疫苗納入到常規的疫苗接種項目中。
而在新冠對全球、全人群威脅下降的背景之下,不同地區的疫情反復往往讓當地的老年人以及有多種基礎疾病的高位人群處于波動的風險之中,如何向不同人群溝通真實準確又貼近他(她)們實際情況的健康風險,也應是一項長久工程。
我們更不能忘記新冠仍然是一個進入人類視線不到4年的“新鮮”病毒。對這個病毒以及它引起的疾病還有很多未知需要去研究、探索。新冠病毒今后會如何進化,我們能否研發出更廣譜、持久性更好,甚至能徹底阻斷傳播的新冠疫苗?而很多康復者仍然受到新冠后綜合征,即新冠后遺癥的困擾,造成這類“長新冠”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藥物、治療手段能幫助他(她)們?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間,繼續支持新冠的研究。
WHO宣布新冠PHEIC結束一方面可以視作新冠大流行結束的象征,可另一方面,也可以視作長期管理、應對新冠的開端。
大流行的教訓與希望
三年多的疫情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當我們看到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假期再度游人如織時,很多人就有諸多感概。而在極具象征意義的WHO宣布新冠全球公衛緊急狀態結束之際,大多數人同樣也可能有不少感觸。
作為新冠大流行的親歷者,我們每個人身邊甚至自己身上可能都發生了很多會影響我們終身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里,我們無疑看到了現代科技的進步,短短幾周,科學家確認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組;不到一年,全球研制了多個新冠疫苗;三年,新冠抗病毒藥物得以大量推廣。病毒基因組監測更是讓我們做到了對病毒演變近乎實時的跟蹤,甚至還具備了一定的預測能力。
另一些故事則讓我們看到了第一線工作人員的不易與努力。這里面既有穿梭忙碌的醫務人員,也有維持社會基本運轉的關鍵崗位人員——他(她)們的工作未必光鮮亮麗,可能只是超市的勤雜工,也可能只是貨車司機、送貨員,但毫無疑問,三年多疫情讓我們在多個特殊的時刻意識到我們正常的生活是建立在他(她)們的工作之上。
作為個人,我們很難忘記這些故事,而作為國家、社會,我們也不應忘記這些故事背后的經驗、教訓與啟示。在解釋為何解除新冠PHEIC的電話會議上,多位WHO工作人員鼓勵各國汲取新冠大流行中的經驗教訓。例如WHO新冠領域的技術負責人Maria Van Kerkhove就表示“我們不應忘記那些火堆。不應忘記那些墳墓。在場的我們沒法忘記那些。”
新冠大流行導致了很多困境,也暴露或者惡化了很多社會中本就存在的問題。例如醫療資源分配的極度不公被疫情放大,威脅著很多人的健康。又比如疫情讓大量學生沒法獲得良好的教育體驗,也進一步惡化了本就日益嚴重的全球心理健康危機。而之前已經蔓延、危害全球的虛假信息,更是在疫情之中大肆擴張。
這些大流行里讓我們失望、痛苦、憤怒、悲哀的一面,也該當作經驗教訓謹記。甚至需要我們如今去彌補、去改變,例如如何建立更公平的社會資源分配體系,如何為年輕人補上失去的教育機會,如何阻止各種虛假醫學信息威脅人們的健康等等。
只有汲取這些經驗教訓,才能讓我們以更一個更公正,更完善的社會走出新冠的陰影,讓我們在走出大流行之時,感受到的不是劫后余生的慶幸,而是未來更多豐富多彩的希望。
參考文獻
1.https://www.who.int/news/item/05-05-2023-statement-on-the-fifteenth-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
2.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on-covid-19---4-may-2023
3.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trends_weeklydeaths_select_00
4.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
5.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WHE-SPP-2023.1
關鍵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環球快消息!世衛宣告新冠緊急狀態結束,專2023-05-06
- 大格局催生大市場 從“消費季”看大灣區“2023-05-06
- 人物專訪丨心理學者陳芳誼:做一道獨特的風2023-05-06
- 片仔癀時隔三年再漲價 門店實探:全系列產2023-05-06
- 學者專家熱議前沿科技創新治理的道與策 環2023-05-06
- 以洞察、智慧、極致為標準,極狐汽車定義智2023-05-06
- 全球熱訊:不押車不押證的車主貸可靠嗎?風2023-05-06
- 科創促雙碳丨校企聯動 助力祖國“雙碳”事2023-05-06
- 【環球新視野】2023江蘇徐州市沛縣面向社會2023-05-06
- 全球快資訊:安徽蚌埠:力爭到2025年鋰電池2023-05-06
- 滌綸和尼龍的區別_滌綸和尼龍的區別是什么2023-05-06
- 黃金原油價格走勢背離 相關主題基金凈值漲2023-05-06
- 海底撈自建羊肉加工廠、建立“羊探系統”,2023-05-06
- 預約贖回與贖回的區別是什么?預約贖回要到2023-05-06
- 探索輕松貸款之旅:“借錢三巨頭”之錢小樂2023-05-06
- 一般基金贖回到賬時間有哪些?理財贖回一般2023-05-06
- 基金贖回錢少一半是怎么回事?基金贖回順延2023-05-06
- 基金贖回技巧是什么?基金贖回為啥少了一半2023-05-06
- 世界視訊!漲價170元!片仔癀時隔三年再漲2023-05-06
- 基金贖回份額有上限嗎?基金贖回份額就是實2023-05-06
- 股市中杠桿炒股什么意思?股票怎么加杠桿買2023-05-06
- 轉賬顯示賬戶狀態異常怎么回事?銀行卡狀態2023-05-06
- 限制非柜面交易可以去atm取錢嗎?限制非柜面2023-05-06
- 濟南市政府公布2023年立法計劃2023-05-06
- 大額可轉讓存款值得投資嗎?可轉讓大額存單2023-05-06
- 梅西為缺席球隊訓練道歉 基本信息講解2023-05-06
- 購買新基金要注意什么?為什么不建議購買新2023-05-06
- 名字大全集圖片 名字大全集 當前動態2023-05-06
- 新基金建倉期一般漲還是跌?新基金建倉期多2023-05-06
- 2-11!1-11!許昕遭遇乒超慘案!1人連丟2分2023-05-06
精彩推薦
- 環球快消息!世衛宣告新冠緊急狀態結束...
- 滌綸和尼龍的區別_滌綸和尼龍的區別是什么
- 限制非柜面交易可以去atm取錢嗎?限制非...
- 大額可轉讓存款值得投資嗎?可轉讓大額存...
- 梅西為缺席球隊訓練道歉 基本信息講解
- 購買新基金要注意什么?為什么不建議購...
- 新基金建倉期一般漲還是跌?新基金建倉期...
- 環球速讀:南縣:機械插秧效率高 科技...
- 快消息!3家全國性股份行調整存款掛牌利率
- 有哪些關于累得像什么的句子?
- 天天快播:遇見你丨“瓷娃娃”譚純慧:...
- 社會語錄經典女生_社會語錄經典
- 花樣年境外債重組獲76.44%支持,復牌工作...
- 浙江2023年5月消防設施操作員鑒定考試名...
- 孝經疑問 當前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