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遠未成熟 慢賽道跑不出“快手”
疫情背景下,互聯網醫療成為緩解患者就醫難的重要渠道。截至2021年6月份,全國互聯網醫院已超1600家,雨后春筍般成立的互聯網醫院正加速推動醫療資源觸網。而在需求帶動下,行業融資提速,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與此同時,行業發展也面臨著“建而不用”的窘境。在記者的采訪中,多家頭部互聯網醫療企業形成的共識是,當下的互聯網醫療距離模式成熟、大規模市場化應用仍存在距離。不過,隨著5G、AI等技術的發展以及與醫療場景的加速融合,互聯網醫療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互聯網醫療必然從流量回歸醫療服務本身,向高階版本進發。這也意味著,互聯網醫療一定是個“慢賽道”,而“慢賽道”終究是跑不出“快手”的。
部分互聯網醫院建而不用
隨著政策持續升溫,互聯網醫療企業受到資本青睞,行業融資步伐加快。
具體來看,1月15日,醫療數據企業醫渡科技上市,首日漲幅達145%;11月5日,醫學影像AI企業鷹瞳科技登陸港交所。此外,年內還有微醫、叮當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圓心科技、科亞醫療、推想醫療、數坤科技等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不過,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年內包括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醫渡科技等在內的多只個股股價出現回落,鷹瞳科技上市首日即破發。
對此,東方高圣常務副總經理瞿镕向記者表示,互聯網醫療企業的股價回落更多是因為前期漲幅過高以及二級市場整體回落,行業處于高速發展的早期起步階段,二級市場股價的起伏波動并不意味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預期有所減弱。
但目前來看,隨著行業快速發展,隱憂也逐漸顯現,互聯網醫院建而不用的情況引發廣泛關注。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聯合健康界發布的《2021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顯示,真正能實現有效持續運營的互聯網醫院屈指可數。
以海南省衛健委公布的互聯網醫院運營數據為例,在海南省58家公立醫院建設的互聯網醫院中,真正開展互聯網診療業務的僅有11家,其中有3家診療人次不超過20人,近90%的互聯網醫院都處于建而不用的狀態。
互聯網醫院如何定位和發展,以避免資源閑置、效率低下或重復建設,已成為當前行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醫生資源供給、醫療服務價格制定、醫保覆蓋以及后續藥品配送、硬件設備的友好度等,都是掣肘行業發展的因素。
資深從業者張婷(化名)告訴記者,部分互聯網醫院使用率低下和實體醫院自身精力不足有關。“現在市面上看到的由醫院獨立自建的互聯網醫院,基本上最后都淪為了掛號的工具。全國范圍內確實有一千多家互聯網醫院,但實現良好運營的卻不多。”
“《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指出,公立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由不同級別的醫務人員提供服務,均按普通檢查類項目進行收費。價格上的限制也會影響醫生在線問診的積極性。”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聯網醫療人士表示。
德勤在今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醫院:數字醫療邁向新階段》報告中提到,很多實體醫院特別是公立三級醫院本身已經滿負荷運轉,對于調配更多資源去運營提升自家的互聯網醫院鞭長莫及。此外,依靠“單點突破”很難實現整體服務模式的變革,依然要向集團化方向發展。
圓心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運營經驗是制約當下互聯網醫院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無論是第三方平臺還是醫院的平臺,醫保覆蓋比例較低也制約了行業的發展。不過,未來醫保覆蓋比例會逐步提升,這肯定是發展方向。
“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說,現在絕對屬于初期,整個行業還非常年輕。”京東健康相關負責人認為,行業處于快速發展期,無論是互聯網醫院的數量、用戶規模,還是問診量、市場規模都在快速增長。但正因為整個行業比較年輕,許多互聯網醫院都面臨著品牌認知度低、運營團隊缺失、患者習慣尚未養成等問題。
“賣藥”模式或將長期占據主流
當下的醫療市場仍以公立三甲醫院為主,互聯網醫療企業很難在短期內改變現狀,影響其未來發展的最大挑戰仍是盈利模式。“目前大部分互聯網醫療平臺的變現路徑仍然是賣藥。”醫藥戰略營銷專家史立臣表示。
數據顯示,京東健康2021年上半年總收入達136.38億元,其中,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創收117.62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86.24%。阿里健康2022財年中期營收93.6億元人民幣,其中,醫藥自營業務和醫藥電商平臺業務分別創收81.19億元和10.1億元,分別占總營收的86.76%、10.8%。
思派健康招股書顯示,在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一季度,公司來自藥品福利管理(PBM)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40.9%、83.1%、91.9%及92.1%。圓心科技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公司總收入分別為8.188億元、23.521億元、36.29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10%,其中,院外綜合患者服務形成的收入分別為8.09億元、23億元、35億元,占年度總營收的比例均超90%。
張婷認為,“藥”帶來的營收占比突出,這不僅僅體現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線下醫院的藥品和醫療服務、線下檢測等收入的占比也大約在3:3:3。“這是中國醫療的特點,不是哪一家企業在短期內就能改變的。”
東方高圣常務副總經理瞿镕認為,未來隨著新市場的培育和新政策的推出,互聯網醫療企業如果想得到新的盈利來源,必須針對支付方如上游藥廠、醫保、患者、商保等開展針對性業務。
在瞿镕看來,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未來是一個萬億元級市場,整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新興互聯網醫療企業依然保有上位的可能。
院外市場受關注
在處方外流、雙通道制度以及慢病管理市場持續增長的背景下,互聯網醫療企業試圖圍繞政策紅利進行布局。其中,院外市場成為關注點之一。
今年8月份,京東健康CFO曹冬在2021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介紹,“藥品里面尤其是處方藥的增速是更快的,比OTC明顯要快一些。線下藥店方面,我們自己的院邊店數量已經接近三位數,公司一直明確強調會持續做線下業態的布局,整個醫療健康生態是線上線下融合在一起,才能起到特別大的作用,院邊店肯定會承接很多處方的外流。”
圓心科技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8月31日,圓心藥房共計251家,覆蓋30個省份的91個城市。其中,153家藥房距離醫院300米以內,旨在搶占處方外流市場。
此外,慢病管理也成為眾多互聯網醫療企業業務的重中之重。
億歐智庫發布的相關報告指出,目前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處方外流以及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互聯網慢病管理在公立醫院外的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到2025年,互聯網慢病管理市場規模將達到2357億元,滲透率將增長至37%。
“慢性疾病患病人數多、病情延續時間長、病因復雜,治療累積費用高,且需要頻繁的醫患交流,常規的線下體系難以承載海量的管理需求。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患者,難以次次跋涉到城市醫院復診。相較之下,互聯網是一種解決慢病管理的高效手段。”阿里健康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
醫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整個疾病管理未來的市場空間巨大,誰能滿足患者訴求、誰更符合政策趨勢,誰在下半場競爭中的勝算就會更大。”
政策引導行業規范化發展
在經歷了野蠻生長后,互聯網醫療行業步入強監管時代。10月26日,國家衛健委組織起草了《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為當前互聯網診療的監管提供了依據。
在醫療監管方面,要求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應當主動與所在地省級監管平臺對接,地方各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對醫療機構建立評價和退出機制。這有助于清退僵尸互聯網平臺,清退“低小散”平臺,提升行業參與者質量。
在人員監管方面,《征求意見稿》指出,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接診。這有助于提升接診質量,避免醫療事故,打擊不合規的輕問診平臺,打擊AI開方平臺。
在業務監管層面,明確患者有義務向醫療機構提供真實的身份證明及基本信息,不得假冒他人就診。由接診醫師判斷是否符合復診條件,并采集證明患者已經確診的紙質或電子憑證信息。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過程中所產生的電子病歷信息,應當與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共享,由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質控。
上述《征求意見稿》還明確互聯網診療終止條件,首診需線下,這給輕問診模式帶來較大合規成本。此外,加強藥品管理,禁止統方、補方等問題發生。醫療衛生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掛鉤。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不得違規轉介患者、指定地點購買藥品耗材等。
“這秉承了線上線下一致的原則,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醫藥電商/O2O處方藥的銷售模式。《征求意見稿》強調不得從藥品、醫學檢查收入中牟取不正當利益,不得違規轉介患者、指定地點購買藥品等,從源頭上打擊藥品回扣。”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上述醫聯負責人表示,《征求意見稿》的出臺厘清了醫院是醫院、藥店是藥店的監管思路,總體而言更為專業,對行業是長期利好。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世界動態:商務部:2022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2023-01-18
- 天天訊息:又創紀錄!北向資金本月凈買入升2023-01-18
- 關注:同濟大學教授黃運成:2022年科創板新2023-01-18
- 【天天時快訊】今天將有大動作?市場步步緊2023-01-18
- 新奧集團:數智化引擎打造更安全城市燃氣2023-01-18
- 視燈指數 2022 年度視頻號發展白皮書發布2023-01-18
- 有保障的個人小額借貸,認準微眾銀行的小額2023-01-18
- 【天天聚看點】周大生接待38位機構投資者調2023-01-18
- 當前簡訊:建發股份入股、阿里巴巴換股,A股2023-01-18
- 順網科技: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57.28萬元,2023-01-18
- 環球消息!63億“抄底”紅星美凱龍,建發股2023-01-18
- 博時基金:把握“六新”投資方向 布局資產2023-01-18
- 國家能源局:2022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6%2023-01-18
- 養元飲品:與“兔”共舞再推力作 攜手G6662023-01-18
- 佰維存儲: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行業前景2023-01-18
- 天天速訊:君實生物:將于近期與監管部門溝2023-01-18
- 深耕麻辣燙賽道,楊國福堅持品質創新,推動2023-01-18
- 海南發展: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38.09萬元,2023-01-18
- 數碼視訊: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2500.00元,2023-01-18
- 福瑞股份: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69.84萬元,2023-01-18
- HALO HAPPY 兔 YOU|2023積分大派兌 這2023-01-18
- 易事特重組方案被深交所關注 要求說明交易2023-01-18
- 每日熱點:強勢反彈近三個月 中概股“春天2023-01-18
- 【全球時快訊】節前黃金消費暖意濃 多家上2023-01-18
- 世界今熱點:A股資本舉牌鏡像:出手頻次降2023-01-18
- 年關將至“囤金潮”來襲 黃金珠寶股表現強2023-01-18
- 環球要聞:東土科技:1月17日獲融資買入4272023-01-18
- 【世界熱聞】太陽能: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12023-01-18
- 深圳機場去年旅客吞吐量下降超四成 免稅店2023-01-18
- 集采開標 種植牙費用有望降低一半2023-01-18
精彩推薦
- 世界動態:商務部:2022年全國實際使用外...
- 【天天時快訊】今天將有大動作?市場步...
- 當前簡訊:建發股份入股、阿里巴巴換股,A...
- 環球消息!63億“抄底”紅星美凱龍,建發...
- 國家能源局:2022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6%
- 環球短訊!甘李藥業(603087)1月17日主...
- 我國建筑市場發展將轉向“寬進、嚴管、...
- 今日要聞!好口碑、硬實力,“華僑城團圓...
- 人口開始負增長,房價終于要被按住了?丨...
- 天天微速訊:碧桂園6.25億美元優先票據...
- 深圳擬不再安排建設安居型商品房
- 世界最資訊丨人口步入負增長時代 統計...
- 全球快訊:華僑城A:2022年度合同銷售額552.7億元
- 天天要聞:王健林將萬達酒店65.04%股權...
- 天天快看:統計局局長康義:房地產市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