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企政策“紅包”再加量 激發中小企業市場活力
各地針對紓解企業困難的惠企政策正在陸續落地實施中。近日,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總結第一批政策工具指南經驗的基礎上,編制了《北京市普惠性產業政策工具應用指南(第二批)》(以下簡稱《應用指南》),共91條政策工具。聚焦金融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商務服務業、養老家政服務業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可在《應用指南》的目錄上找到具體行業,再選擇相應的政策名稱,即可了解到該項政策的具體內容,其中包括:依據文件、工具分類、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申請條件和服務流程,此外還附上了服務部門的聯絡方式。
“這種模式能夠讓相關企業更加快速、便捷地享受優惠服務,同時也能加速政府相關政策的落實。”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的服務企業在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幫助下,能將更多精力和資源應用到如何把自身做大做強方面,這對服務企業而言是重大利好。
“此次北京市發布‘政策包’針對不同行業分類給予支持,主要是從落實‘六穩六保’政策的角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其中以獎勵、補貼、減免類政策居多,以便進一步降低企業的交易和經營成本,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營商環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各地針對企業不同情況發布了相關的政策“紅包”。例如,2月5日,浙江省出臺《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關于支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的意見》,17條舉措涵蓋要素成本、財政稅收、金融保障等方面的支持;3月6日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的意見》提出18條措施。此外,作為我國外貿第一大省,廣東多地、多部門打好政策“組合拳”,助力外貿企業發展,廣東東莞市政府2月28日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加快惠企政策落實的實施辦法》含15條政策支持,其中提到強化外貿扶持措施。
“各地‘各顯神通’分別出臺有針對性的惠企政策,旨在幫助企業真正減負并暢通生產經濟循環,既有助于企業加快恢復生產,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的便利性和自主性,使其得到呵護且無后顧之憂,從而能繼續面向市場專注于主業。”劉向東分析道。
談及未來應如何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付一夫認為,應從三個方面綜合發力:第一,應繼續著力幫助中小微企業降低要素成本,主要包括用電、用氣和物流成本的下調;第二,應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財稅支持,對于因疫情而遭受生產經營重大損失的中小微企業要適當給予財稅減免,減輕企業社會保險費用的負擔;第三,應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可給予財政補貼支持,對承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的小微企業可適當減免房租等。
“各地資源稟賦、人口結構、發展基礎、區位優勢等不同,發展的主導產業和產業結構也不一致,因此企業主體的類型也各盡不同。地方可以在國家統一政策的支持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服務能力,分類分業施策,加大幫企扶企惠企的力度,真正落實好國家已出臺的各種惠企政策,激發中小企業市場活力。”劉向東建議。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