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公共藏書樓 昔日老影院 今天藏書樓
今年4月試運營至今已接受圖書5.8萬冊
紅樓公共藏書樓 昔日老影院 今天藏書樓
對很多工作生活在北京的讀者來說,位于西城區西四的紅樓電影院承載著太多關于電影的美好文化記憶。紅樓始建于上世紀30年代,原為紅樓球社,1945年11月20日改為紅樓影院。這座具有七十多年歷史的老字號影院,一度創造過不菲的業績:它是北京市第一家寬銀幕立體影院,更是那個年代最新中外影片首輪放映的最佳影院之一。2012年,因為建筑破損老舊,存在安全隱患,內部構造與設施無法滿足公眾觀影體驗要求,影院停止放映。
四年策劃改造
當不少老影迷在依依不舍中與老電影院惜別之際,今年紅樓電影院傳來好消息:在經歷了4年的策劃改造后,紅樓電影院以全新面貌與市民見面——升級為紅樓公共藏書樓。在今年世界讀書日,紅樓公共藏書樓正式開啟入藏模式,一個季度過去,今年7月23日,其正式敞開大門,歡迎每一位讀者在其中享受閱讀的快樂。
說到書店或者閱讀復合空間,讀者朋友都很熟悉了。那么何為公共藏書樓呢?這恐怕要引入一點歷史知識: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私人藏書樓的傳統,據文獻中記載,中國最早的私人藏書樓始于北魏,在此后的1500多年中,相繼出現過幾千座藏書樓,其中有一定影響的達1000多座。其中最為著名的,有收藏《四庫全書》的紫禁城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盛京皇宮的文溯閣、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稱為“北四閣”,以及揚州天寧寺的文匯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杭州圣因寺的文瀾閣,稱為“南三閣”。
1896年,梁啟超先生把公共圖書館概念引入中國,私人藏書樓漸成歷史。歷史流轉,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公共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以滿足人民群眾讀書看報的基本文化需求。而今天的紅樓公共藏書樓,則在“共享”時代之下走出一條新路。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產業科張元嶺科長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紅樓藏書樓的核心理念是眾藏、共閱、分享,西城區文化委希冀開辟的這個復合型閱讀空間能夠集私人藏書樓、公共圖書館、實體書店功能于一身。
三大功能區域
8月份北青報記者前往紅樓公共藏書樓探訪時發現,這里確實別有一番天地:穿越一個近30米的閱讀通道后,便進入了主體藏書區。藏書區在空間設計上保留了曾經電影院的空間風貌,約為2000平方米的空間四周布滿了三層高高的書架,過去電影院的座位、臺階如今成為可以入座的閱讀區。一層為共享圖書區,圖書來源為自采,圖書可以閱覽、借閱和購買。二層為借閱區,圖書來源為個人(以作者為主)或機構捐贈或托管圖書,可以閱覽、借閱。三層為閱覽區,圖書來源為名家藏書,僅可閱覽。據工作人員介紹,東樓及北側區域是后臺研究區,主要入藏知名專家學者的精選藏書和手稿,可以為相關的學術研究和創作出版提供個性化服務。
三種入藏方式
藏書樓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目前入藏圖書方式分捐贈、托管和合作三種。
“捐贈是指依照《圖書館法》,由西城圖書館接受捐贈或委托藏書樓保管運行,供讀者借閱,捐贈入藏的圖書至少會在紅樓放置5年,然后視情況永久入藏紅樓或調撥其他公共圖書館。
托管則是指圖書所有人將藏書存放在藏書樓,所有權還屬于委托者,但可以供公眾在紅樓閱讀或借閱,一期以5年為限,5年期滿后根據托管者意愿,或延期托管、或永久托管、或轉捐贈。”這位負責人強調,這是公共藏書樓的創新所在。
合作是指與出版發行機構合作,為藏書樓提供新書。這部分圖書可借閱、可購買。讀者可通過借閱、購買方式累積信用積分,享受免押金借閱福利。志愿者也可通過提供志愿服務換取積分的方式取得借閱權利。
手中的圖書如何才能入藏?工作人員介紹說,讀者朋友想要托管自己的圖書,可先通過“紅樓公共藏書樓”APP、微信公眾號或電話預約,經過初篩后,藏書樓會安排專家對其進行評估,有價值且適合的書才會選入藏館,入選圖書以人文社科類為主。
6萬冊圖書入藏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藏書樓開始接受入藏起,迄今已有不少知名學者和文化研究人員將自己的珍藏放入紅樓公共藏書樓。首批藏書代表有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載濤之子金從政、沈家本曾孫沈厚鐸、吳祖光女兒吳霜,以及梁思成的學生、著名建筑考古學專家楊鴻勛等。楊鴻勛所捐贈的書籍還特意掛牌為“楊鴻勛書屋”。截至2018年7月31日,紅樓公共藏書樓接受的個人、機構的捐贈及托管已達26家,共捐贈及托管圖書5.8萬冊。
“我們還設計了口述史采制工作室,”紅樓公共藏書樓工作人員介紹,“未來將為入藏者及社會公眾在個人口述錄制、定制化出版和口述史制作時使用。此外,我們的藏書樓還可以提供各類講座、報告、研討、新書發布等閱讀推廣活動服務。”據了解,藏書樓目前不定期舉辦的讀書會、講座、新書發布、閱讀沙龍等文化活動已經吸引了廣大讀者,截至2018年7月31日,這里已舉辦公益性講座、閱讀沙龍等活動24場,活動統計參與者達2500余人次。
“‘書香西城’建設實踐中,西城區通過對 ‘居民共享’書香驛站成功案例的總結萌發了公共藏書樓的想法。”張元嶺告訴記者,紅樓公共藏書樓背后也是一次多方努力盤活一塊文化空間的創新嘗試:“政府提供公共空間,由社會機構運營,讓沉睡于民間的個人藏書重新進入社會流通、激活藏書背后隱藏的人文價值,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特色閱讀空間社會化運營模式,為讀者提供有溫度、有質感及供需有效對接的優質高效閱讀服務。”
紅樓公共藏書樓地址:西城區西安門大街丙156號附近
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