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來在滬深交易所互動平臺上 碳達峰、碳中和成熱搜第一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梳理滬深平臺留言、詢問等,從中透視廣大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十四五”時期如何高質量發展的關注點。
碳達峰、碳中和成熱搜第一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自3月1日起,投資者已多次在深交所、上交所兩互動平臺上就上市公司“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契機進行詢問或討論。截至3月10日記者發稿,已合計發布相關留言138條。
記者梳理發現,投資者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話題最為關注,相關提問總數居于首位,合計41條,占比近30%。如部分投資者問道“碳達峰和碳中和是未來的發展目標之一,公司是否已做好積極把握市場機遇的準備”“貴司在環保主業方面有何計劃安排?是否能夠支持國家節能減排的碳中和發展戰略,將從哪些方面作出貢獻”等。
其中有23家上市公司對上述問題作出了回應,表示將緊跟國家“十四五”時期新能源的發展方向,提高環保與節能的協同創新能力,儲備國內國際領先項目和技術,創新科學管理模式,積極探索碳減排新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年的重點工作包括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這意味著全社會綠色轉型將催生更多能源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這對節能環保類上市公司來說是個發展契機,特別是市場投資者的關注,可讓這類公司獲得更多融資用于技術研發,依托更先進的新能源、節能減排技術,加速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十四五’時期,圍繞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與環保相關的指標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目標中的核心變量,這將對大多數行業的供需、技術產生持久影響。”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以下四個行業的影響將最為明顯,一是環保科技產業市場空間巨大;二是新能源的發展窗口將被延長和擴大;三是與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相關的環保創新業務將增加,例如建筑業及其上下游,包括綠色建材等需求空間將被打開;四是靜脈產業(即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將獲得發展機會。此外,在區域層面,由于新疆、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南等地區的能源采集和輸送產業需求很大,這些地區的相關區域基礎設施和產業政策預計將加碼。
上市公司強調提升核心競爭力
記者注意到,部分投資者對“十四五”時期上市公司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比較感興趣,如“公司哪些業務與‘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緊密相連,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制定了哪些相關的發展目標和經營任務”此類問題占比約為17%;還有一部分投資者關注某一具體行業,對上市公司享受的行業扶持政策和行業訂單簽訂情況很是“上心”,相關問題占比約為7%。
劉向東認為,“十四五”期間,產業發展應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等方向,上市公司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主攻方向,通過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實施技術改造和品牌塑造、優化供應鏈資源配置等多種方式,提升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適配性。
與此同時,《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也有一些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并購重組的建議,相應公司也做出了回應,表示除并購外,公司的內涵發展將按照戰略規劃積極推進,并保持原有領域的市場地位。
那么,圍繞“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上市公司在產業鏈方面如何布局?陶金認為需做好三方面準備,第一,未來產業鏈獨立自主的重要性加強,這要求企業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度降低,因此上市公司要順應國家內部的產業轉移進程;第二,關鍵技術領域和政策支持的制造業領域將獲得來自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紅利,在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船舶等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力提高的要求下,相關環節空白還需要上市公司去填補;第三,核心產業鏈上的配套服務行業也將獲得很多發展機會,物流、研發設計、工業設計、商業咨詢、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長期增長的趨勢明確,值得相關上市公司及早布局。
上市公司方面則表示,保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十分重要,將加快產業鏈布局,以自主品牌核心能力建設為主要抓手,以重大創新成果持續快速落地為驅動,以數字化轉型為支撐,全面推動創新轉型與升級發展,以迎接“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在劉向東看來,上市公司可以利用直接融資的優勢實施產業基礎再造提升,以產業鏈現代化為目標,著力補鏈、延鏈、固鏈、強鏈,同時加大產業創新力度,加緊謀劃未來產業,提升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上市公司為什么怕股價下跌 恒輝安防登...
- 暴跌44%后,山西汾酒漲停了,后市行情...
- 抱團龍頭股三一重工解讀 市場風格迎來...
- 中國鐵礦石需求正在下滑,鐵礦石價格暴跌10%
- 新能源汽車頻頻暴露品控問題:司法風險...
- 我國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2020年增量同比...
- 今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一覽(2021...
- 需求升溫憧憬粉碎 限產消息下鐵礦石期...
- 3月10日國際原油價格上漲 美國汽油庫存...
- 國內油價預計上調160元/噸,下周油價“9...
- 銀行嚴查信貸資金挪用至股市、樓市 ...
- 慧擇上市一年成績單:2020年保費破30億...
- 民生人壽0.12%股權計劃4月拍賣 此前3筆...
- 2021白酒股大跌是因為什么 基金跌落神...
- 股市下跌,大家都虧錢,錢哪去了?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