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6家基金公司獲轉融通業務資格 盤活資源
證監會6月21日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業務指引(試行)》,激活公募基金參與轉融通業務熱情。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首批6家基金公司已獲得基金轉融通業務資格。
據悉,目前易方達、南方、博時、華夏、華安、富國等公司通過滬深交易所審批,正式獲得證券出借人資格。基金參與轉融通,一方面可以將其長期固定持有的證券通過出借來獲取一定收入,從而增加基金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利于擴大兩融券源,從而提高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
業內人士表示,轉融通業務資格獲批,意味著基金可以正式參與轉融通業務。
“公募基金參與轉融通業務,首先需要在基金合同中規定可以參與轉融通業務,第二是基金公司需向交易所申請相關資格,并提交測試、方案等文件,測試通過之后才能開展相關業務。”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不少公司還在修改基金合同、更新系統等,積極籌備,未來會有更多基金公司獲得相關業務資格。而證監會此前發布基金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業務指引,其中規定有四類基金產品可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的約定,參與出借業務,分別是處于封閉期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開放式股票指數基金及相關聯接基金、戰略配售基金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基金產品。從業內來看,ETF等指數基金或將成為參與這一業務的主力。
“主動型基金本身收益波動較大,基金通過出借個券獲得1%左右的收益,對于主動型基金而言微乎其微;但對被動型基金而言,增厚1%左右的收益,對其減少跟蹤誤差就非常重要,因此,被動型基金參與轉融通意愿更強。”上海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易方達基金也表示,參照歐美市場經驗,轉融通的證券出借方主要就是長期持有證券的公募基金、保險公司等專業機構投資者。在國內市場,具體到公募基金,轉融通尤其對指數基金具有重要意義。指數基金長期大量固定持有證券,轉融通可以盤活這部分資源,從而增厚收益。
市場非常關注基金轉融通業務能帶來的收益。據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團隊測算,根據證金公司披露數據,轉融券業務的期限費率中轉融入年利率最高可達2%,若按照參與上限計算,通過出借業務最多能夠提高指數基金的收益0.6%,而戰略配售基金參與轉融通業務或帶來1%的收益增厚。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量化投資部總監表示,公募基金參與轉融通業務更大的意義在于更好地實現價值發現功能,有助于基礎市場估值更加合理。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