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興業基金權益產品規模僅占3% 高管密集“換血”
作為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興業基金曾創下成立四年內管理規模超越千億的記錄,迅速躥升至“前20強”,但這番強勁的增速并沒有延續太久。截至2019年7月16日,興業基金的資產規模為1691億元,近三年內變化不大,但排名已經從第16位下滑至第24位。
產品類型上,興業基金以固收類為主,債基和貨基累計超過九成,權益類產品占比僅為3.1%。即使是與相同規模的銀行系公募相比,這一權益類產品占比仍然很低。興業基金直到2018年才發起成立了第一只股票基金興業中證國有企業改革增強,由“元老”吳衛東和那賽男共同管理,時任總經理湯夕生當年針對權益類產品提出“三年計劃”。
就總經理變更是否會改變這個“三年計劃”,以及興業基金規模停滯等問題,《華夏時報》記者連續三日致電興業基金官網上的聯系電話,但其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7月16日,記者向興業基金發送采訪提綱,截至發稿前,仍無回復。
昔日4年內創下千億規模 如今疑陷增速“瓶頸”
興業基金成立于2013年4月,增資后注冊資本為12億元,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興業銀行”)、中海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股90%、10%。興業基金下設2家全資控股公司,即興業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興晟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背靠大股東,興業基金在成立后短短4年內就實現了千億規模,這種增速也是業界少見的。天天基金網顯示,興業基金在2016年第三季度已經實現1027億元規模,而這距離其成立才過去不到4年。
但是近些年,興業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增速逐漸停滯。根據wind數據,興業基金在2017年第三季度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700億元,在12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6位。兩年過去了,規模幾乎沒變化,排名卻在逐漸下滑。截至2019年7月16日,興業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為1691億元,在135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24位。
資產管理規模停滯甚至下滑,是一些銀行系公募基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此,一位深圳公募行業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與委外被限制有一部分關系,過去這塊的體量很大,業務爆發式增長,雖然委外可以轉型為發起式基金,但是發起式審批很慢,而投資比例、流動性限制等都會影響委外資金的進入。
就興業基金而言,其非貨基規模近三年經歷了先下滑后回升的過程。根據choice數據統計,2019年二季度,興業基金非貨基資產規模達到787億元,比一季度環比增加96億元,排名不變。而2018年其非貨基規模為665億元,同比2017年減少27億元,排名下滑6位至第27位。
權益類產品占比僅為3.1% 高管提出“三年計劃”后離職
從產品來看,興業基金目前是固收為王。債基、貨基合計規模占比已經超過9成。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興業基金權益類產品僅有2只股基和15只混合基金,規模分別為16.88億元和36.23億元,權益類產品規模占比僅為3.1%。
銀行系公募基金的權益占比大多較低。在資產規模排名前三十的銀行系公募中,交銀施羅德基金、廣發基金、招商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的權益類占比相對較高,分別為30.8%、20.9%、16.2%、12.8%;而農銀匯理基金、中銀基金、建信基金、民生加銀基金、浦銀安盛基金的權益占比分別為8%、6.4%、5.2%、5%、5%。其中,浦銀安盛基金的股基規模僅為3.19億元。
雖然銀行系公募的權益類占比普遍不高,但興業基金的權益類占比還不及同規模銀行系的平均線。在2018年以前,興業基金甚至還沒有成立自己的股票基金。
事實上,興業基金也曾計劃發展股票基金。2018年一季度,時任興業基金總經理湯夕生曾提出“三年計劃”,準備用三年左右時間將權益類基金和公司品牌打響市場,同年興業基金兩只股票型基金成立。
這一計劃提出僅僅過去一年,湯夕生就因“任期屆滿”于2019年4月17日離職,由胡斌履新總經理。據悉,湯夕生在2013年10月上任興業基金總經理,六年內,興業基金從無到有,并發展成為業內前30強。
不僅如此,興業基金原董事長卓新章也因“任期屆滿”于2019年4月28離任,由官恒秋履新董事長。官恒秋和胡斌均是“股東派”,在興業銀行任職多年,并且同時于2018年11月分別擔任興業基金的黨委書記、黨委委員。
兩位高管都因為任期屆滿而離職,這又為興業基金增添了“異數”。對新任總經理胡斌而言,公司是否會延續湯夕生的三年計劃,外界尚未可知。
明星基金經理產品頻縮水 投資總監“緊急”接手
權益類產品業績最考驗基金公司的投研實力。然而,權益類產品卻是興業基金的“軟肋”。在全部17只權益類產品中,6只產品的資產規模在1億元以下,占比高達35%。
在湯夕生提出三年計劃后,興業基金先后成立了兩只股基,包括興業中證國有企業改革增強(005339)和興業上證紅利低波動ETF(510890)。2018年7月26日成立的興業中證國有企業改革增強首募規模為2.26億元,在2018年三季度遭遇巨額贖回,期末凈資產僅剩0.66億元,縮水達七成。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興業中證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年化回報為11.75%,興業上證紅利低波動ETF年化回報為5.63%,均超越比較基準。值得一提的是,前者由吳衛東和那賽男共同管理,后者由那賽男單獨管理。吳衛東曾任興業銀行資產管理部研究部負責人,于2013年7月加入興業基金,是興業基金的“元老”。那賽男則在ETF方面有多年的投資研究經驗。
在混合基金中,截至7月16日,興業多策略(000963)一年以來回報率最高,為17.48%。該基金先后由吳衛東、馮烜管理,總回報為35.1%。馮烜作為興業基金的股票投資部投資總監,同時還管理著興業聚利(001272)和興業聚寶(002330)。興業聚寶業績尚可,但目前規模僅有0.44億元,已經跌破清盤線。
而興業聚利曾經在明星基金經理臘博的管理下,以29.85%的年度收益率奪得2016年混合基金類冠軍。但是,之后明星效應不可持續,受業績下滑影響,基金被大量贖回,規模也一度從2016年四季度的4.9億元下降至2018年二季度的1.1億元。直到2018年三季度,馮烜接任興業聚利的基金經理,規模才保持在1.9億左右,其中機構投資者持有份額就將近一半。截至目前,馮烜的任職年化回報為27.34%,同類排名147/1779。
作為明星基金經理,臘博在興業基金被委以重任,先后管理過17只基金(合并A/C份額),目前在管基金產品有6只。但這6只產品在同類排名中并不突出,相比之下,表現較好的是興業定期開放A(000546),任職回報為21.24%,同類排名50/265。但是受到凈值波動影響,興業定期開放A在2017年二季度遭遇大額贖回,凈申購額高達75億份。
2018年,其管理的興業聚優混合(001321)也因為業績差、規模低而被清盤。這只基金的首募規模30億元,雖然業績多數時候表現較好,卻也逃不過業績下滑而慘遭贖回進而被清盤的命運。根據其季度報告,在2015年,該只基金第三季度虧損2491萬元,資產凈值僅為1億元;最終清盤前,興業聚優混合規模僅為291萬元。基金經理臘博的任職年化回報為0.57%,比基準回報低13.82%。
北京一家財富咨詢公司相關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公司內部跟蹤的主動型基金池中,沒有興業基金的基金產品,因為不符合公司的選基標準。據了解,其基金池選擇標準是綜合了中長期收益、夏普比率、標準差、基金經理穩定性、規模、機構持倉比等指標。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