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基金發行“大變臉” 權益產品“不提當年勇”
熱火朝天的反彈行情似乎并未映射到權益基金的發行中。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總額合計3573億份,較上年同期小幅縮水,規模排行前十的產品中除了工銀滬深300之外,其余全都是以農發債和國開債為主要投資標的的債券指數基金,其中有6只規模突破100億份,民生加銀中債1-3年農發行債券指數基金以224億份的規模居首。而2018年前5個月,新基金發行總額合計3621億份,規模排行前十的產品中有8只是主動權益類基金,興全合宜以327億份的規模奪冠。
細分基金類型來看,今年前5個月股票型基金合計發行規模僅131億份,混合型基金發行862億份;而2018年前5個月股票基金發行了264億份,混合型基金發行1376億份。相比之下,權益類產品的發行規模縮水近半。
事實上,今年債券基金尤其是指數類產品的發行規模增長更加可觀。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債券型基金發行2292億份,指數型基金發行1619億份(債券基金和指數基金發行數據有部分交集),而2018年前5個月債券型基金僅發行了1406億份,指數型基金發行僅306億份。
為何A股明顯反彈,權益基金發行卻遇冷?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去年末A股調整加劇,基金公司申報的新產品絕大多數是固收類產品,部分渠道甚至拒絕銷售權益基金,因此在上半年的反彈行情中,“趕上趟”的新發權益基金寥寥無幾,發行規模也不理想。
其次,指數基金的熱度從去年延伸到了今年,基金公司爭相擠入指數基金“賽道”,特別是債券指數基金因發行規??捎^而受到大基金公司追捧,成為今年基金發行市場的“明星產品”。
第三,今年前5個月市場MSCI、科創板等熱點主題層出不窮,基金公司在新產品開發、獲取和發行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往昔備受重視的權益產品也不得不為這些主題和熱點讓路。
雖然新發權益產品規模整體縮水,但也有一些亮點閃現。比如睿遠基金的首只公募產品認購超過700億元,啟動比例配售,最終成立規模為58.7億元;再比如首批7只科創主題基金吸引了超過千億元資金“圍獵”,因提前設定每只10億元的規模上限,最終成立規模為70億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市場并不缺資金,而是缺乏投資者真正感興趣的產品。針對這樣的現象,部分基金公司也在反思和轉變。
一位基金公司董事長告訴記者:“產品策略要非常清晰,要迎合市場需求,基金經理的風格要和產品匹配,以打造精品的方式推出的基金產品在市場上才能具備競爭優勢和生命力。”
另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總經理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公募產品向頭部化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基金公司而言,與其耗費成本和精力推出很多新產品,不如一邊做好老產品、一邊抓住創新產品風口。“業績才是公募產品的根本,只要有好的業績,規模自然會增長。”
一季度末數據顯示,有623只基金規模在5000萬元紅線之下,迷你基金轉型和清盤仍在有序進行中。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存續的基金超過5300多只,特別是在權益基金和混合基金中,產品的同質化程度極高,盤活存量產品可能會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公募基金的工作重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