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基金公司“滑鐵盧”:24家基金管理人排名退超10位 知情人坦陳“轉型”要點
2018年度剔除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債基規模后,規模前三名被易方達基金、博時基金、華夏基金包攬。
而與此同時,差距也進一步加大。21世紀經濟報道數據顯示,2018年公募基金規模排名后退超過10個位次的基金公司有24家,其中“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的長盛基金最為典型;其次則是華商基金。
此外,最近幾年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也表現出了分化的趨勢。
譬如2014年成立的紅土創新基金較2017年后退了9位;同年成立的九泰基金,較2017年下滑了14位;而同年成立的中金基金則較2017年前進8位。
而據本報記者了解,由于規模下滑帶來的成長壓力,基金公司也在總結過去的發展情況并探討新的突圍方向。
老牌基金公司“滑鐵盧”
在今年管理規模排名退步幅度較大的幾家公司中,長盛基金是其中成立年份最早的基金公司。
作為“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 2018年年末,長盛基金剔除貨基和短期理財債基后的管理規模為164.57億元,同比縮減了45.83%;排名第64位,較2017年的排名后退了22位。
“今年規模下滑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定制基金清盤。”1月2日,一位接近長盛基金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從數據來看,長盛基金今年清盤的基金數量亦排在所有基金公司首位,規模超過8億元。
2018年管理規模排名后退位次位居第二的華商基金,在該年度剔除貨基和短期理財債基后的管理規模為177.46億元,排名第58位。數據顯示,華商基金2018年管理規模較2017年縮水了48.52%,縮水幅度超過了長盛基金,位次則較2017年下滑20位。
“去年年初的時候旗下基金出現了踩雷的情況,雖然去年上半年基本已經妥善解決了,但對規模還是有些影響的。”1月2日,一位接近華商基金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2018年上半年由于債券市場違約風險的擴散,多家民營企業先后違約,華商基金旗下債基也因踩雷“15華信債”、“11凱迪MTN1”等債券而出現暴跌。
除此之外,紅塔紅土基金2018年規模排名后退了18位,是排名退步位次位居第三的基金公司。數據顯示,紅塔紅土基金2018年剔除貨基和短期理財債基后的管理規模為5.42億元,規模同比下滑幅度則達到了64.86%。
管理規模排名后退超過10位的24家基金公司中,還有中科沃土基金、長信基金、申萬菱心基金等公司,2018年的管理規模排名亦分別后退了16位、11位和14位。
“2018年中短債產品好做,收益也比較好,所以長盛基金基本在向這個方向轉向。另外以前定制產品其實也主要偏固定收益,定制產品清盤之后,基金經理就自然的接過來轉向中短債了。另外2018年公司也比較重視量化,量化團隊管的產品也很多,有些之前業績不是特別突出,特色不是特別明顯的,可能就轉向做量化了。”前述知情公募機構人士表示。
據其透露,長盛基金將今年的幾個重要方向定在了養老,國企改革ETF等產品。
“從海外多年的實踐結果來看,常青樹的產品基本不是一些短期熱點所致。資本市場總是起起落落,市場熱點也變幻無常,而真正的常青樹產品可以跨越大周期,會和國家發展相交織。未來,我們希望做一些長期的、長青樹產品。”1月2日,匯豐晉信基金有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2018年管理規模排名中,匯豐晉信基金排在第66位,排名較2017年下滑了14位。
新基金公司“冰火兩重天”
除了成立較早的基金公司外,新基金公司也在近兩年的競爭中逐步表現出了分化。
記者數據顯示,2018年管理規模排名第84位的九泰基金該年的管理規模同比下滑了59.2%,2018年的管理規模在46.02億元,后退14位。
九泰基金于2014年成立,在2014年同期成立的6家公募基金中,紅土創新基金2018年管理規模排名后退9位,排名121位;北信瑞豐基金后退11位,排名97位;創金合信基金后退5位,排名69位。
相較之下,同年成立的中金基金前進了8位,排名82位,2018年管理規模同比大漲202.53%;嘉合基金的排名亦前進了11位,排名93位,2018年管理規模同比上漲261.42%。
尤其是嘉合基金2018年度混合型基金規模較2017年年末增長了13.7億元,債券型基金規模較2017年年末增長了4.48億元。
由于定增類產品遇阻,此前以定增產品占優的九泰基金亦受到一定影響。此前一位接近九泰基金人士則告訴本報記者,“2018年公司主要側重權益類產品。”
分產品類型來看,2018年九泰基金混合型產品規模較2017年減少75.26億元,總規模45.88億元;債券型產品規模較2017年減少0.52億元,但總規模僅0.13億元。
由于2018年權益類基金的表現不佳,因此權益類占比較高的基金公司規模均受到了一定影響。
“2018年隨著二季度資管新規落地實施,以及貿易摩擦引發的市場調整,市場風險偏好出現了變化,資金從高風險偏好基金向低風險偏好基金轉移,相應地,投資者的偏好表現為從投資權益基金轉向投資債券基金。”1月2日,滬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受訪指出。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