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太陽能減碳新技術 實現二氧化碳規?;D化利用
“最大程度上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根本出路。實現這一途徑需要突破科學難題,發展新技術。”近日,在由Cell Press、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二屆“Cell Press物質科學周”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太陽能研究部主任李燦說。
當前,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截至2020年底,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9.34億千瓦,同比增長約17.5%。盡管如此,依然有許多行業剛性排放二氧化碳,比如煤基火電、化石燃料、交通領域、煤化工、冶金、水泥等行業。
李燦認為,如何解決這部分二氧化碳,是實現“雙碳”目標的“硬骨頭”。他提出,除了依靠植物自然光合作用、海洋吸收、節能減排等傳統減碳途徑,還應該發展新技術,特別是發展碳捕獲及利用(CCU)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綠氫,進而轉化二氧化碳制液態陽光甲醇,實現二氧化碳規?;D化利用,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談及CCU技術優勢,李燦表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有望實現規?;?、低能耗、高穩定性三者統一。一般來說,電解水催化劑能效提升10%~20%,可使制氫成本降低30%~50%;發展耐強酸、強堿的材料,能夠使裝置的使用壽命達到5年以上,大大降低電解槽更新換代成本;同時,電解水制氫裝置與下游規?;瘧檬袌銎ヅ浜?,減少工業用地,制氫成本將進一步下降。
實現這一路徑,需要攻克能源轉換相關的光催化、電催化甚至生物催化等一系列難題。可以說,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化為可儲存、可運輸的燃料,被認為是“圣杯”式難題。
李燦介紹,目前,國際上大部分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停留在篩選催化劑階段,光生電荷動力學和光催化微觀機制的研究相對薄弱,解決這一重大科學問題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記者 卜葉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石墨烯新材料企業“墨??萍?rdquo;完成新一...
- 特斯拉5月在華汽車訂單較4月減少近50% ...
- 國家統計局:5月下旬生豬價格環比跌3.8%...
- “先聲診斷”完成近六億元B輪融資 老股...
- 快手:616品質購物節5月階段GMV同比增長...
- “艾科諾”獲數千萬元A3輪融資,浩悅資...
- “宸境科技”獲數千萬美元天使輪投資 ...
- 服裝量販集市“919氫倉”獲千萬級融資 ...
- 361度發布公告稱:已全數贖回于2021年到...
- 百度入股黃油相機,經營范圍含技術開發等
- “摸魚”商標被多家公司搶注 國際分類...
- 軟銀面向日本散戶投資者發售4050億日元...
- 國開行今日發行不超過20億境內美元債 ...
- 新晉蘋果供應商“勝利精密”8000萬股股...
- 商務部:上周豬肉批發價格每公斤24.7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