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實現遠距離非視域成像 該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竇賢康、徐飛虎教授等在國際上實驗實現了1.43公里的遠距離非視域成像,首次將成像距離從米級提高到公里級,為非視域成像技術的開拓及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開辟了新道路。該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傳統成像技術都是對視域內的物體進行觀測。非視域成像技術則能夠對隱藏在視線外的物體進行拍照,實現“視線拐彎”“隔墻觀物”,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成像能力,未來在醫療檢測、智能駕駛、軍事偵察等領域將發揮重要作用。
光學非視域成像的實現過程通常是將激光脈沖發射到中介墻上,利用中介墻使激光散射到被遮擋的非視域場景中,該場景中的隱藏物體再次將激光散射到中介墻上,最后被中介墻散射至接收系統。整個過程激光經歷了3次漫反射,通過記錄光量子的飛行時間信息,并利用計算成像算法可以實現對非視域場景的重構。
然而,由于激光經過多次漫反射,整個光路存在巨大的衰減,使得非視域成像目前僅能在實驗室內進行短距離的原理性驗證。此外,多次漫反射導致的時空信息混雜,使得成像算法成為一個科研難題。
科研人員從光學系統和重構算法出發,通過系統性設計遠距離成像解決方案,發展高效率、低噪聲的非視域成像系統以及高效的成像算法,將非視域成像的距離從米級提高到公里級,相比先前的實驗結果提升了3個數量級。在光學系統方面,他們基于雙望遠鏡共焦光學設計,開發了一套近紅外波長的高效率非視域成像系統,成功克服漫反射帶來的160分貝光學衰減。在算法方面,采用凸優化算法,并結合精確的成像模型和壓縮感知等成像理論,解決了多次漫反射所導致的時空混合問題。最終,成功在現場環境下實現對1.43公里外的非視域場景進行成像以及對隱藏的物體進行實時跟蹤。
審稿人認為,“這一結果代表非視域成像領域的最佳結果”“使整個非視域成像領域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邁出了一大步”。(記者吳長鋒)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2020年信托資產規模下降逾萬億 全年共...
- 2月集合資金信托市場延續跌勢 市場發行...
- 浙江通報19批次不合格食品 品渥食品堅...
- A股:三大指數下跌,下跌已經到位了嗎?
- 玉米價格漲跌分化,生豬價格持續走跌
- 3月9日我國部分地區玉米價格行情匯總 ...
- 美國10年國債收益率繼續上漲 港股科技...
- 利率走高大盤跌 全球銀行股成為“避風港”
- A股三大股指低開低走 股市大跌或與這兩...
- 3月9日濟南市場熱軋板卷價格行情 短期...
- 股指期貨對沖 大盤都失守3400點
- 國泰中小盤成長混合(LOF)凈值上漲1.71%...
- 基金重倉股再度殺跌 A股何時企穩?新產...
- 造車緋聞不斷,手機制造商在猶豫什么?
- 2021年全國春運收官 預計共發送旅客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