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質量黑洞可由暗物質直接形成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最新一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撰文,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可由暗物質形成的新機制——超大質量黑洞可由位于星系中央稠密區域的暗物質直接形成,而非傳統認為的那樣由普通物質形成。這一研究結果對揭示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原因,以及早期宇宙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超大質量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是當今星系演化研究領域最大的謎團之一。科學家此前已觀察到宇宙大爆炸后8億年就已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但它們究竟是如何快速成長為“龐然大物”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超大質量黑洞標準形成模型認為,普通重子物質(構成恒星、行星和所有可見物體的原子和元素),在引力作用下坍塌形成黑洞,這些黑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長大。
但這項最新研究認為,可能存在由暗物質構成的穩定星系內核,其周圍彌散著稀薄的暗物質暈,這些內核可能會變得非常稠密,一旦達到臨界閾值,就會坍縮成超大質量黑洞。而且,這種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方式可能比其他形成機制更快發生,使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它們棲息的星系形成之前就已形成,這顛覆了目前的主流觀點。
最新研究負責人、阿根廷阿普拉特國立大學的卡洛斯·阿圭列斯說:“這種新的形成機制可能為早期宇宙中出現的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形成提供了一個自然的解釋,在這一形成中,不需要恒星先形成,也不需要借助種子黑洞來闡釋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阿圭列斯補充說:“在最新研究中,我們首次證明這樣的核暈暗物質分布確實可以在宇宙學框架內形成,并在宇宙的整個生命周期內保持穩定。”
他們計劃開展進一步研究,加深對宇宙最早期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形成的了解,也希望厘清包括銀河系在內的非活躍星系中央是否也棲息著此類致密暗物質核。
(記者 劉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亞太藥業收購后標的財務造假3年 審計機...
- 多頭管理導致混亂無證排污普遍存在 《...
- 去年京津冀生產總值8.6萬億元 三地聯動...
- 想要買房的你還不知道這“四金”?定金...
- 剛解禁就拋售?高瓴資本拋大額減持計劃...
- 抱團股瓦解?未來行情會怎樣,基金還能...
- 2021年03月01日豬價:3月份豬價迎來開門...
-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多少 僅供參考2021年3月1日
- 金龍魚市值單日蒸發600億元,都是套保失...
- 沙鋼股份(002075.SZ)發布公告稱:向證監...
- 今年北京繼續降低部分社保費率!多項政...
- A股史上最高回購,實控人及高管減持 能...
- 冠中生態2月25日創業板上市發行價格為13...
- 瑞士信貸:金價看向2200美元 預計將會...
- 港股通是不是南向資金 每日的額度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