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聯尤需“人的在場” 重視人的主體性
只需5秒鐘,人工智能機器人就能為你創作一首詩;25秒,就能自動編寫一條新聞消息;“AI合成主播”像真人一樣播報新聞,且不知疲倦……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日益突破人們的想象力邊界,有人開始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嗎?
的確,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正把我們面前的復雜現實逐一“化約”:有了無人駕駛,復雜的路況和駕駛的疲勞都將得到緩解;有了自動化裝置,龐雜無比的倉庫將井井有條;無人餐廳實現之后,點餐、做菜、送餐的復雜流程將“一鍵完成”;有了家政機器人,人們將從繁瑣的家庭事務中脫身……因此有人說,我們畢業時,目標是找到工作;但人工智能的出現,可能使工作本身消失了。
事實上,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帶來類似的困擾,但人類社會進步的節拍并沒有改變。正如蒸汽火車、計算機、程控電話等科技的出現和普及,讓馬車夫、打字員和電話接線員等職業隱入歷史幕后,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必將造成未來職業的變遷,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人類的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妥善化解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對傳統產業的沖擊,在培育新產業過程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世界經濟論壇不久前的一份報告顯示,自動化每奪走一個崗位,就會兩倍地創造出新興工種;2022年,新興工種的就業占比將從當前的16%提升至27%。技術將催生新的商業機遇,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倫理道德。人工智能的發展,意味著我們要面對一個更加豐富的世界,這個世界需要法律、規則和倫理的維護,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比如,未來無人駕駛的普及,需要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作出相應調整;面臨“救一個還是救五個”的倫理難題,智能指揮系統需要作出道德上的設定;用“大數據”收集、存儲和分析個人用戶信息,商業主體的行為需要被嚴格規制,等等。總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中,需要把握住以人類價值觀為導向的方法論,充分考慮人的良知和情感,避免出現安全失控、法律失準、倫理失常等問題。
在倫理道德方面,“智慧社會”需要重視“人”的主體性,構建人機協同的新型人機關系和人機倫理。“萬物互聯”的世界,一切似乎都可化為連線、計算、識別碼、無線射頻技術和分布式網絡,主客體的關系和邊界在悄然發生變化。當丟失的物品可以自主呼叫主人,窗戶能感知風暴而自行關閉,廚房里的食物擁有可追蹤的識別碼,冰箱可以發出續訂牛奶的訂單……一個“人與物彼此嵌入”的世界,更需要高揚“人”的主體地位,避免哲學家警示的“機器的生命化和生命的機器化”,讓人工智能符合人類價值觀,服務于人類,服務于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提出“智慧社會”的建設目標,這離不開一套包容創新、完善監管的制度體系。在透明性、算法公平、AI倫理、監管和責任等問題上,需要從政府到企業、從社會到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提高新興技術研發和應用的透明度,使其對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最小化。立法和人工智能政策在促進創新的同時,有必要保持一定的靈活度,對技術快速發展予以充分關注。除此之外,還應在全社會開展相關教育普及活動,避免出現“數字鴻溝”;推進倫理教育和安全意識教育,警惕技術被濫用的潛在風險。
半個多世紀前,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說家曾為機器人倫理制定“三大法則”,第一條便是“不得傷害人類個體”。今天,全世界都在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是為了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造福人類,讓人工智能這個“瓶中精靈”更好服務于人,開創“智慧社會”的美好未來。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