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爭奪線上發卡蛋糕 信用卡使用正走向虛擬化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4月,央行發布了《關于信用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并于2017年1月1日起實施,該新規給予了銀行信用卡定價的自主權,特別是免息期、最低還款額、透支利率的放開,改變了之前所有信用卡都只能執行央行統一規定的局面。
舊局的打破,各家銀行開始通過制定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爭相搶奪信用卡市場,并在2017年取得了高速的增長,其中,國有五大行2017年的信用卡透支額同比大幅增長,對比2016年增幅,2017年增幅幾乎都實現了翻番。
當然,增長的背后,是各家銀行為了爭奪信用卡的“新市場”,開始定制化服務,搶奪線上、線下生活和支付場景,同時,在移動支付領域融入共享經濟,甚至一改此前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保守態度”,積極與互聯網商家開展合作。
線上發卡適應場景化發展趨勢
對信用卡青睞有加,這與信用卡對銀行的高貢獻值有關。
從各家銀行2017年的年報不難看出,在各家銀行將零售業務作為轉型抓手的背景下,信用卡成為轉型的一個重要載體,收入額出現大幅增長。民生銀行的信用卡交易額就突破了1.65萬億元,同比增長33.65%,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達213.83億元,同比增長33.26%。
信用卡交易額的增長,也加劇了銀行對獲客渠道的開拓和爭奪,其中,線上渠道成為了各家銀行爭奪的“新戰場”。
據融360發布的《2017年度銀行信用卡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銀行信用卡線下渠道的獲客成本逐步攀升,而線上相比線下,成本可節省近半。2017年銀行信用卡完成的新增發卡任務量中,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互聯網渠道占比已經超過60%。
以民生銀行為例,去年網絡申請渠道的發卡量占新增信用卡的2/3以上,借助智能審批率近90%。
對于普通銀行員工而言,發卡渠道轉向線上,也為他們減輕了許多的營銷負擔。“其實,以往到網點申請信用卡的用戶與辦業務的用戶數占比很低,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我們到居民區、寫字樓等地方擺攤辦理。”惠州一家股份制銀行員工介紹,此前沒有“線上發卡”渠道時,一天跑好幾個地方上門營銷是常有的事。
如今,對于信用卡“線上發卡”,生活中場景化的趨勢越發明顯,在社交或支付平臺都能看到線上申請信用卡的推送入口,進入在線辦卡入口后,申請人需要填寫姓名、姓名拼音、身份證、證件有限期、手機號、短信驗證碼、教育程度、工作單位、年收入等個人基本信息,與線下申請差異很小。
以建行為例,其就在該行微信銀行功能中推出了包括“信用卡”在內的三大服務板塊,與手機銀行功能無縫對接。
信用卡使用走向“虛擬化”時代
哪怕是“在線發卡”,用戶也會在申請成功后收到實質的卡片,而在各家銀行爭奪“線上發卡”渠道之時,信用卡使用也開始走向介質“虛擬化”。
眼下,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很多人已經養成出門不帶現金、銀行卡的習慣,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輕松實現消費。當然,無現金、無卡消費的前提仍需要將實體銀行卡(包括信用卡)的賬號與支付軟件進行綁定。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