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創博會在京舉行 創新火花更加閃耀 步入更高水平的階段
冬日的北京,仍然能感受到創新創業的熱烈氣氛,尤其是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現場。
從預防頸椎病的電腦屏幕調節器,到不用電就升降自如的電梯;從掌勺下廚的烹飪機器人,到自主研發制造的盾構機……兩萬多平方米的800多家參展企業展位轉下來,不少觀眾有這樣的體會:與早期相比,青年和產業工人群體今天的創新實踐,視野更寬,參與者更多,涉及的層次更廣,眾多創業項目正逐漸擺脫同質化與低水平模仿,步入更高水平的階段。
“在信息技術服務業、文體娛樂業、科技服務業等以創新創意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中,青年均占到了從業者的一半以上。”正如創博會主辦者共青團中央和全國總工會負責人所言,做高素質的知識型勞動者、技能型勞動者,把中國創造的標牌擦得更亮,是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時代要求,更成為年輕一代和數以億計產業工人的自覺追求。
創博會舉辦的時間,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鏡頭拉回到40年前,全國科學大會開啟創新的春天。隨著市場經濟的悄然萌動,回城知青開始琢磨街道小廠該生產點什么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星期天工程師”往返于城鄉之間,從事著各種技術傳播和普及工作。40年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的大潮奔涌向前,探索求新的涓滴細流匯成江海。當年執著于“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的人們恐怕很難想象,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可以如此大踏步地實現整體進步,如今在不少方面跟發達國家站上了同一條起跑線。
進步喜人,深層次的差距同樣不小。知識的積累,文化的積累,產業發展和技術經驗的積累,都不是僅僅憑激情和決心就可以一夜之間趕超的。也正因如此,近年來各方牽頭的許多創新創業活動,都特別注重從簡捷便利、接地氣的切入點起步,比如通過青創課、青創群、青創賽、青創園等多種方式,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性生態,一點點把創造的沖動從崎嶇小路引上寬闊大道。
創新者未必都走上創業之路,但以應用為導向的創新成果,最終的歸屬必然是產業化。創新創業博覽會匯聚的,不都是“高大上”的尖端技術項目,而是既有“大國重器”,也有草雕、魔術培訓等大眾類創業展示。在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市場意識和產業意識的引導——不能走向市場的技術創新只是智力游戲。
“創新的技術難度是30%,做企業的難度是70%。”博覽會上,一家青年創新工作室的負責人講到這樣一個故事:由于制度規定,這個沒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工作室不具備成果轉化資質,25項成果堆在實驗室里,既不能給自己單位用,也不能出售給市場。最后還是企業領導大膽支持,才破例特許他們成立公司,順利完成創新成果的轉化。從根本上講,在制度層面徹底革除掉那些阻滯創新嘗試的桎梏和羈絆,才會持久激發和釋放創新活力,讓那些“異想天開”的火花閃耀更強光芒。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在路上,改革仍需努力,創新還要加油。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