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以小見大" 回望改革開放最初十年 服化道精準還原
《大江大河》12月10日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播出
“金字招牌”“處女座團隊”“行業良心”……有了這些詞的加持,正午陽光出品的每部劇都值得期待。由孔笙執導,侯鴻亮擔任制片人,王凱、楊爍、董子健主演的電視劇《大江大河》將于12月10日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開播,并同步登陸騰訊、優酷和愛奇藝。該劇以宋運輝(王凱飾)、雷東寶(楊爍飾)、楊巡(董子健飾)為代表的三個時代先行者,乘改革浪潮御風而行的探索與沉浮為主線,勾勒出一幅1978年后中國經濟變革的時代圖景,再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崢嶸歲月。在昨日北京舉行的看片會上,無論是演員的表演,還是極具年代質感的服化道、場景等均收獲媒體的一致好評。孔笙導演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服化道方面的確是這次拍攝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大到主要場景,小到一個道具或一件衣服,都必須讓觀眾感到“就是那個年代”。
服化道精準還原上世紀80年代
《大江大河》的故事是從歷史轉折的1978年開始,深度揭示了歷史轉型時期平凡人物命運的劇作,編織出了一個改革開放初期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個體戶、政府官員相互交織的社會網絡。
在業界和觀眾眼中,孔笙就是精品的保障。圍讀劇本、細摳演技這些自不必說,《大江大河》此番在美術方面再次沿襲了團隊一貫的“處女座”作風,在歷時4個多月的精心拍攝中,劇組輾轉數十個地點取景搭建實景,美術費用超出正常電視劇的兩倍,力求還原上世紀80年代古樸自然的真實風貌。籌備初期,孔笙就帶著主創團隊四處堪景,跑了很多地方,尋找現成的化工廠取景地。最終確定在安徽馬鞍山的原因是這里有現成的化工廠,孔笙解釋說:“一般化工廠都會在鋼廠里,所以我們找到有鋼廠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能找到合適的化工廠。”外景地選擇好,主創團隊開始動手在外景地搭建劇中所需要的“小雷家村”等實景,孔笙表示,“《大江大河》小說中的場景現在很難找到,所以劇中所出現的農村場景基本都是我們自己搭建的。”
侯鴻亮用“和自己過去拍的不一樣,和別人拍的不一樣”來形容該劇,“《大江大河》的創作,不僅僅是我們對于團隊20多年現實題材創作經驗的一次總結,也是我們這些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對于這個時代最深切的感同身受。”
王凱遭遇體重年齡雙重考驗
1977年,高考恢復。王凱飾演的宋運輝便是抓住高考機遇的萬千考生之一,憑借自身的聰慧與奮進,成為一個矢志前行的逐夢人。正如王凱所說,“在宋運輝的身上,是時代的投射與縮影。”劇中,宋運輝有個總愛推眼鏡的細節,這也是王凱在揣摩人物后特別設計的, “他(宋運輝)兩耳不聞天下事,全部心思都放在書本中,除了基本的生活起居外,他所有的時間都在學習。這個動作很能凸顯他廢寢忘食的‘學究’氣質。”
制片人侯鴻亮曾告誡王凱,要做好演完宋運輝“掉粉”的準備。宋運輝與王凱之前的熒屏形象的確差別很大,他既不像《瑯琊榜》中的蕭景琰一樣生在帝王家,也不像《偽裝者》的明誠般儒雅倜儻。他出身底層,因為家庭成分是“黑五類”而受排擠,因為吃不飽飯長得又黑又瘦像顆“豆芽菜”。為達到很多老照片中那個年代的人都是“瘦到嘬腮”的效果,王凱成功減重,讓體貌更貼近角色。
除了體重,王凱遭遇的另一個挑戰就是年齡跨度。“從18歲開始演起,壓力還是蠻大的。”導演孔笙的建議是,“把你內心最干凈、最淳樸、最沒有污染的那一面拿出來,那你就和這個角色很貼合了。”王凱透露,自己將角色的年齡感藏在細節中,期待著大家的發現。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