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黃沙擋不住的橄欖綠 荒漠里筑就“綠色長城”
曾經,這里是一望無際的沙漠,狂風來襲,塵土漫天飛揚。這里的人們吃的是沙拌飯、睡的是沙鋪蓋,365天中,有300天都在沙子里摸爬滾打。這里,是鄂爾多斯。全市總面積8.68萬平方公里,沙漠、沙地和砒巖裸露區、干旱硬梁區分別占據48%的土地。
后來,來了這樣一群人。每年春回時分,總能看到他們身著橄欖綠,扛鐵鍬、挑水桶走出營區,奮力植樹的身影。他們,是武警鄂爾多斯支隊的官兵。
一茬接一茬,一代又一代,不論冷暖、不分四季,他們始終堅守在治沙之路上。
刨石種樹,只為戰士心中的那片綠
“去大草原當兵,一定記得給爺爺郵過來幾張大草原的照片。”這是武警鄂爾多斯支隊新兵戰士李小磊入伍前夕,爺爺對他的囑托。沒去過鄂爾多斯的人,多半會以為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李小磊也這樣認為。
可是下隊之后,看到一望無際的荒漠,他的心中涼了一大截。“難道爺爺的愿望再也無法完成了?”面對戰士眼中掩飾不住的失落,完成爺爺的心愿也時刻牽動著政治指導員林小平的內心。“哪怕只是為了完成戰士一個愿望,也要讓鄂爾多斯綠樹成蔭!”林小平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
可塞外不比平原丘陵地帶,鄂爾多斯的植樹時節,寒風凜冽。林小平帶領大家冒著寒風苦戰。為了趕進度,戰士們輪番上陣,在現場倉促野炊。可想要在石頭上種草種樹,談何容易?戰士們的每一鍬、每一鎬挖下去都十分困難。他們用鎬頭刨開石頭,在少得可憐的泥土中小心翼翼地種下棵棵樹苗。盡管山下就是黃河北干流,但是山上卻異常干旱。他們只好從山下的河溝中背淤泥水,這一趟來回就是半天時間,日子一長,每名官兵的肩膀上都被勒出了深深的血痕。春秋時節,山坡上的狂風裹挾著沙石子,抽打得臉生疼。
在這樣的環境里植樹,一天下來,耳朵、鼻子、嘴里全是沙土。即便這樣,一茬茬官兵硬是在亂山崗上栽下一行行樹苗。戰士們說,總有一天,這里也會像我們的家鄉一樣,山川秀美,綠樹成蔭!
這些“兵樹”,一棵都不能少!
“一棵都不能少”曾是副支隊長謝治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今年營區面臨改建,歷屆官兵辛苦種植培育的110多棵樹苗將要被移出。看著戰士們心疼不已,政治指導員越宏威嘴上不說,心里卻犯了愁:怎樣才能讓這一棵棵“兵樹”的生命得以延續?如何才能守護好這一片綠色?
“這些樹苗是歷屆官兵的希望,不管怎么樣,一棵都不能少!”越宏威想到支隊目前正在進行營區綠化,何不把這些樹苗移植到支隊營區?這樣就他們就能繼續存活下來。
于是越宏威撥通了副支隊長謝治平的電話。接到電話后的謝治平立即請示,經領導同意后,專門找來了園林局的同志作技術指導,親臨一線指揮,成功地把這些樹苗移植到了支隊營區。
一草一木總關情。如今,這些樹苗在支隊營區再一次扎根生綠,中隊官兵每次來支隊辦理業務,看到這些熟悉的樹苗,總會久久佇立,露出會心的微笑,而先前愁眉緊蹙的表情早已消失無蹤……
讓綠色覆蓋大漠,是我一輩子的夢想
他曾是鄂爾多斯支隊副政委,如今是達拉特旗林場廠長。他曾有諸多可供選擇的職業,可他偏偏選擇了其他人都不愿意去的林業機關部門。
他是包青松。
“我對綠色有著很深的感情,軍裝是綠色的,草木是綠色的,我愛軍裝的綠色,也愛草木的綠色!讓綠色覆蓋大漠,讓青松栽遍鄂爾多斯,是我一輩子的夢想。”
包青松,人如其名,注定了他一輩子都要和樹木打交道。“剛到任副政委時,營區沒有一草一木,我就主動把咱們營區內外綠化的擔子擔了下來。”三年多的時間里,包青松帶著一群兵娃子,沒日沒夜地干,吃在沙土地里,住在樹苗林間。白天,溝壑荒漠的泥沙滾了一身又一身;夜里,蚊蟲叮咬的疙瘩起了一片又一片。由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辛勤忙碌,他們黝黑發亮,嘴唇干裂,鞋襪衣帽破了爛了也毫不在乎。
如今,老營區已搬遷多年,舊址上也早已蓋起高樓,但是多年前種下的小樹苗已成合抱之木,參天入云,更有幾棵還成了政府明確的重點保護樹木。包青松說,愛上林場,愛上護沙造林,是“我的命中注定”。
信念如磐,風沙無撼。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份堅守,今天的鄂爾多斯,綠進沙退,生機勃發,昔日人跡罕至的沙漠變成了一個個生態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推出了鄂爾多斯經驗。
迷彩綠,楊柳青,武警鄂爾多斯支隊的故事仍在繼續。治沙路道阻且長,新時代號音嘹亮,在這浩瀚的沙海里,這一批批的官兵將會繼續步伐堅定,在寸草不生的荒灘上建起一座座綠色“長城”!
(作者 李慧慧)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