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和睦奔小康
第一次走進朋瓊吉巴的餐館會感覺詫異。
餐館所在的仁布縣切洼鄉被稱為西藏日喀則市的“東大門”,地處雅魯藏布江畔。但餐館菜單上除了西藏美食藏面、甜茶,竟然還有河南的燴面、炒米粉。
打聽后才知道,原來朋瓊吉巴的丈夫是河南人。店里頭,朋瓊吉巴開朗爽快,負責上菜、收銀,丈夫內斂老實,主攻后廚,夫妻倆配合默契、分工明確。
19年前,朋瓊吉巴在縣里一家川菜館打工時,認識了前來修路的王賢偉,因為朋瓊吉巴不愿離開西藏,王賢偉便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當時我們這邊很少有人開門面做生意,一是窮,二是怕吃虧。認識老王后,我的膽子大了起來,關鍵是我相信他的能力。”朋瓊吉巴說。后來兩口子生意越做越好,不僅開了好幾家賣日用品、蔬菜水果的鋪面,還張羅著開起了餐館,現在一年收入能有30來萬。
說起自己的家庭,朋瓊吉巴一臉幸福:“老王人很勤奮也很能干,我家里人對他特別滿意。”
在切洼鄉,像朋瓊吉巴、王賢偉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相親相愛、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等景象隨處可見。
在普納村路口修車鋪里,記者遇到回族大叔馬彬林,他說:“咱們切洼鄉村民很友善很樂于助人。我剛來這里時,是他們幫我找場地、墊資金、買工具,這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現在,馬彬林修車鋪生意越做越好,他會定期去慰問貧困群眾。“他們幫過我,現在我有能力了,也要去幫助他們。”馬彬林說。
為進一步促進鄉域內各民族間友好交流、和睦相處,切洼鄉緊緊圍繞自治區開展的“四講四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要求,將民族團結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以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交流來促進各民族的文化認同,進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這是切洼鄉推進民族工作的‘法寶’。”切洼鄉黨委書記劉俊華介紹。
記者離開切洼鄉時,街角傳來朋瓊吉巴爽朗的笑聲,幾位老人坐在她家店鋪前曬著太陽,整個集鎮一派和諧的氛圍……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