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助非洲減貧 “授人以漁”顯真情
中新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中國經驗助非洲減貧 “授人以漁”顯真情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楊在揚 肖欣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即將啟幕,這一中國今年舉辦的規模最大、外國領導人出席最多的主場外交將探討哪些議題,成為各界矚目焦點。
此間觀察人士認為,在峰會主題“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指引下,共同推進非洲減貧事業發展成為中非合作共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將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寶貴減貧經驗與“非洲兄弟”分享,“授人以漁”的模式體現出中非之間的朋友真情。
中國經驗助力非洲減貧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指出,“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現的貧困,包括消除極端貧困,是世界最大的挑戰”。據《2017年世界發展報告》,當前非洲還有近4億貧困人口,全球一半的極端貧困人口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中國政府長期重視中非減貧合作,自2005年以來,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已先后主辦八屆中非減貧與發展會議。
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公室主任劉永富日前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減貧與發展會議開幕式上表示,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和非洲人民的共同目標、共同肩負的歷史任務,開展減貧領域交流合作是促進中非發展經驗分享,實現共同發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
他指出,中國將在加強減貧交流、開展減貧研究、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合作開展減貧示范項目等四方面加強合作,繼續與非洲朋友交流分享、互學互鑒,共同推進中非減貧事業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南南農業合作學院院長李小云認為,非洲目前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經濟發展與減貧的脫節,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國家的經濟增長并未對減貧產生直接效果。他表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貧困發生率從1990年的55.1%下降到2013年的42.3%,20多年的時間僅減少約13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直接帶動減貧事業發展的經驗,對非洲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非洲聯盟委員會農村經濟與農業委員約瑟法·蕾奧內爾·薩科表示,中國與非盟在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領域的合作,有效促進了中非之間的技術轉移,人民生產能力隨之提高。
烏干達前農業部長維多利亞·塞基托萊科表示,中國在農業、制造業等領域幫助非洲國家培訓年輕人才,并樂于進口后者所生產的產品。“所以我們現在擁有充滿自信的年輕人,這也是中國的一個貢獻。”
“一帶一路”提供重要抓手
在中國減貧經驗向非洲推廣的過程中,“一帶一路”建設扮演著重要的抓手和平臺作用。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羅世禮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后發展議程不謀而合,相信中國和非洲各國的合作將會進一步促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實現共贏發展。
在毛里求斯社會融合和經濟增長部部長王純萬看來,中國已成為國際領先的基礎設施投資者,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可以幫助非洲提升基礎設施投資教育,促進非洲各國發揮自身基建潛力,從而實現減貧。
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校長塔素·沃德哈納·卡塞對記者說,“一帶一路”倡議給非洲帶來了活力,通過提升交通建設,為今后其他產業進入非洲打下基礎,為非洲經濟發展和減貧提供了極大助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表示,“一帶一路”倡議促使中非之間的經濟紐帶和貿易關系不斷加強。其所在團隊的研究表明,非洲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關系越多、貿易比率越大,就會對其經濟發展和減貧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李小云認為,在“一帶一路”的發展平臺下,中國可通過貿易投資與合作,多渠道在非洲創造就業;通過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支持非洲農業轉型升級;通過減貧經驗分享,為非洲提供減貧參考借鑒。
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區域行政秘書克利福德·坦達利說,“一帶一路”倡議給我們帶來更多機會,能夠驅動我們的發展,促進坦桑尼亞向海運大國發展,這樣我們未來貨物貿易的時間和成本都會大大降低。“有一句諺語叫做患難見真情,中國就是這樣與我們擁有真情的好朋友。”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