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線上,有群翻譯沒有晨昏 隨時待命
晚上6點半,天色將暗,“上班族”像鳥兒一樣陸續歸巢,賈芳也收拾好東西準備出門。就在這時,工作手機響了。
電話來自摩洛哥高教科研部。
對方先給賈芳拜年,隨后話鋒一轉,希望2019年能促成與我國科技部簽署合作協定。他的語氣挺急,賈芳二話不說,立即打開電腦傳送相關資料,并通過微信視頻進一步溝通、接洽。
這一天是2月15日,坐標寧夏銀川。賈芳是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信息宣傳部一名阿拉伯語翻譯,當天部門與她一起加班的,還有另一名阿語翻譯馬成忠、英語翻譯尹靜靜。
“摩洛哥和中國有8個小時的時差,經常是咱們這邊已經下班了,那邊才開始工作。我們24小時沒有一刻是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隨時有任務,隨時就得辦公,凌晨兩點多睡覺是常態。”賈芳說。
2015年1月5日,科技部批復由寧夏牽頭建設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同年9月10日,中心揭牌。
這個由科技部和自治區政府共建的國家級技術平臺,旨在凝聚和培養一批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人才,構建覆蓋中國和全球22個阿拉伯國家的技術轉移協作網絡,促進區域創新合作與發展。
從此,中國高鐵、北斗衛星、航天通信、現代農業等先進技術及裝備源源不斷地向阿拉伯國家轉移輸出,開啟了中阿技術轉移與科技合作新紀元。
賈芳、馬成忠、尹靜靜的職責是為科技部及國內科研單位、科技項目承擔援外培訓工作。他們要按照阿方實際需求,在我國尋找配套資源為其進行相關技術培訓,再全程翻譯。
除夕夜,舉家團聚;正月里,走親訪友。由于阿拉伯國家不過春節,商貿往來活動照常,幾位翻譯的假期也被一個個跨國電話打得支離破碎。
埃及農業和土地改良部下屬的一個農業研究中心,想在節水灌溉、綠化方面尋求幫助;阿聯酋沙迦對海水淡化、遙感、通訊及航天技術感興趣;蘇丹高教科研部和非洲科技城想通過中阿技術轉移中心促成與我國科技部牽線搭橋,簽署科技合作協定……
“手機不能靜音,更不能關機。外方打進的電話都是通過部里國際聯絡處轉接的,很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隨時待命。”談及電話不通的后果,賈芳說了三個字:“很嚴重”。
原來,在代表團訪問或外籍人員來華過程中,翻譯是其唯一聯絡人。當他們遇到航班咨詢、境內安全檢查等問題時,都需要向聯絡人進行身份確認,如不符合條件,則有可能被遣返回國。
2017年,中心給每位翻譯都配備了一部工作手機,除了安裝諸多專用軟件,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防止占線,避免阿方來華人員失聯。
比通聯、咨詢、協調責任更重大的工作,是翻譯本身。
有人或許會說,翻譯么,不就是對方說什么,你譯什么嗎?
“科技翻譯與其他領域不一樣。”馬成忠對此深有感觸。一方面,科技詞匯常常是幾個詞的合成,語法上沒有任何關聯;另一方面,科技類專業詞典很少,但更新很快,很多還是外來詞。
這尤其為阿語翻譯提出了很大挑戰。尹靜靜與兩位阿語同行溝通了解到,相較英語詞匯量,很多科技詞匯在阿語中并無對應,此時將其翻譯成英語則會更準確一些。
這就需要他們邊干邊學,不斷充電,互相請教。每場翻譯之前,他們都要對發言者的個人資料、說話習慣、演講內容、專業術語、所涉政策及保密原則等熟稔于心。如此,當對方在表述觀點時,他們都能迅速、準確、安全地表達出來。
昔日“絲綢之路”,惠澤百代。今有“一帶一路”,揚帆又航。
去年,中阿技術轉移中心成立剛滿3周年,已在8個國家建立雙邊技術轉移分中心,多個項目順利簽約并達成合作,中埃醫學健康聯合實驗室、摩洛哥農業科技示范園等科技創新平臺啟動建設。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中國各個領域的技術突破能吸引更多世界目光。”新的一年,中心主任李國鋒寫下新的寄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