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拆A”首單落地 擬分拆上市公司多為戰略新興企業
1月5日,證監會同意生益電子科創板IPO注冊,即生益科技分拆生益電子上市已經獲得通過。這是自2019年12月份分拆上市規則落地以來,資本市場首單“A拆A”落地。
《證券日報》記者據上市公司公告梳理,截至1月6日,剔除2家已經終止分拆的企業,累計有61家A股公司公告分拆子公司上市的意向。除了生益電子,還有3家子公司IPO申請已經通過上市委會議,其中1家已提交注冊。
市場人士表示,目前擬分拆上市的公司大多為戰略新興企業。從目前已通過上市委會議的企業來看,監管層對分拆上市的公司主要關注三方面問題,即公司獨立性、自主持續經營能力和分拆的必要性。
4家子公司IPO申請過會
監管問詢關注三大問題
從進度來看,截至1月6日,上述61家企業中,42家發布正式分拆預案,其中18家公司的子公司IPO申請獲得交易所或證監會受理,4家已過會(含生益電子)。數據顯示,18家子公司計劃IPO募資合計355.87億元。
作為首單落地的“A拆A”,據記者梳理,在上交所首輪問詢中和科創板上市委會議問詢的問題中,生益電子的獨立性問題曾被反復提及。
“獨立性是常規問題,因為子公司之前在一個大體系內運作,分拆后能否獨立經營,會不會有利益沖突是監管層關注的重點。除獨立性之外,分拆的必要性、發行主體具備自主持續經營能力這兩方面是監管關注重點。”華泰聯合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張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太平洋證券投行部董事總經理王晨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過會的幾家企業來看,監管層對擬分拆上市公司的關注點主要是發行人的持續經營能力,股權結構的穩定性,以及關聯交易對發行人獨立性的影響等。
“分拆上市和一般IPO上市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公司是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此前研發、交易等可能受到母公司的輔助,分拆上市后其是否具備獨立生存能力,以及與母公司存在的關聯交易是否損壞母公司股東的利益等,都是監管層關注的重點。”王晨光進一步解釋道。
擬分拆上市公司
多為戰略新興企業
從分拆目的地來看,據記者梳理,42家公司已經明確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板塊,計劃將子公司分拆至創業板、科創板和上交所主板的分別有25家、14家和3家。從分拆上市母公司的行業來看(申萬行業),記者據數據梳理,上述61家“A拆A”的公司中,母公司為電子行業的數量最多,有11家,其次是醫藥生物和計算機,分別為9家和5家。
另外,擬分拆的母公司大多屬于各自行業龍頭企業,市值較高。數據顯示,截至1月6日收盤,上述61家上市公司中,總市值超過百億元的有56家,過千億元的有10家。
“從申報IPO的分拆子公司行業來看,大多屬于醫藥、TMT等戰略新興行業。”王晨光認為,未來分拆上市通道運行成熟后,上市公司本身也可以發揮創投基金的功能,在市場中尋找合適的標的并購,培育成熟之后再分拆上市,實現“募投管退”。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