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醫保目錄結果出爐 全新談判模式推動更多新藥、好藥納入目錄
國家醫保目錄調整結果出爐 119種新藥入圍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一年一度的國家醫保談判結果正式公布,七成藥品談判成功,平均降價一半。三個國產廣譜抗癌藥PD-1抑制劑進入目錄,但此次尚未考慮將天價罕見病藥品納入醫保。
12月28日,國家醫保局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0年醫保談判結果。本次醫保目錄調整,共對162種藥品進行了談判,119種談判成功,談判成功率為73.46%。談判成功的藥品平均降價50.64%。同時,還有29種藥品被調出目錄。最新一版醫保藥品目錄內共計2800種藥品,其中西藥1426種,中成藥1374種,中西藥比例基本持平。
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表示,基于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有限,沒有考慮將天價罕見病藥品納入醫保。三個新入目錄的國產PD-1價格都低于去年進入目錄的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對于進口PD-1全部沒有談判成功的原因,熊先軍認為,主要是企業的價格預期與國家醫保局的預期不一致。
新版醫保藥品目錄預計將在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包括抗癌藥專項準入在內,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已開展了3次醫保目錄調整工作,今年是采用“申報制”以來的第一次調整。從今年起,我國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基本建成。
與往年相比,本次調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談判降價調入的藥品數量最多,惠及的治療領域最廣泛。最終談判調入的96種獨家藥品,加上直接調入的23種非獨家藥品,共涉及31個臨床組別,占所有臨床組別的86%,患者受益面更加廣泛。
不同于前幾輪調整將“所有已上市藥品”納入評審范圍的做法,今年首次實行申報制,即符合今年調整方案所列條件的目錄外藥品才可被納入調整范圍。目錄外藥品的調整范圍實現了從“海選”向“優選”的轉變。根據申報條件,共計704種目錄外藥品申報成功。最終23種(非獨家)藥品被直接調入目錄范圍,138種(獨家)藥品被納入談判范圍。
今年醫保談判的另一個特點是首次嘗試對目錄內藥品進行降價談判。評審專家按程序遴選了價格或費用偏高、基金占用較多的14種獨家藥品進行降價談判,這些藥品單藥的年銷售金額均超過10億元。經過談判,14種藥品均談判成功并保留在目錄內,平均降價43.46%。
此外,為了支持新冠疫情的防控,本次調整已將利巴韋林注射液、阿比多爾顆粒等最新版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所列藥品全部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以實際行動助力疫情防控。
與往年相比,今年醫保談判成功率較高,藥品降價幅度略低。熊先軍表示,醫保談判不追求藥品降幅,也不追求談判成功率,談判成功率高的原因是談判前期和企業溝通到位,專家組將測算的要點讓企業掌握,這樣企業所出的價格會靠近醫保局的價格,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對藥品的自主定價本來就不是很高。這樣下來,談判的降幅就不會很大。
“醫保局沒有將一些定價較貴的藥品納入目錄是向藥企發出明確信號:即便不在醫保目錄中,藥企也要基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來制定合適的藥品價格。”熊先軍說。
奧咨達醫療器械服務集團東區市場總經理詹金城認為,從全局來看,此次醫保目錄針對162種的藥品進行針對性的降價談判,是堅持了“保基本”的原則,以使得醫保基金支出穩定、可控,而手段則是把價值不高的藥品調整出去、再降低費用過高的藥品。
一位藥企銷售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醫保談判將2020年上市的新藥也納入其中,這是一大亮點,有助于創新藥獲批上市后實現快速放量,體現了國家層面對藥物研發創新的鼓勵。
全新談判模式推動更多新藥、好藥納入目錄
央廣網報道,據專家介紹,2020年國家醫保目錄調整創下了談判藥品數量之最,新入圍的藥品在降價幅度和臨床效果上實現了“較高性價比”。這次調整的另一個鮮明特點是,與前一次調整的間隔時間明顯縮短。我國自2000年第一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制訂以來,先后于2004年、2009年、2017年進行了調整,從2009年到2017年,調整間隔時間長達8年。此后于2019年進行了一次調整,一年后又進行了這次調整。
從相隔8年到相隔1年,調整的節奏之快讓業內很多人為之驚嘆。這得益于今年7月30日國家醫保局發布《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其中第十一條規定,國務院醫療保障行政部門建立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原則上每年調整一次。可見,這種快節奏調整將會成為常態。
21世紀經濟報道,國家醫保局指出,從患者負擔情況看,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預計2021年可累計為患者減負約280億元。14種獨家藥品按規則進行了續約或再次談判,平均降幅為14.95%,其中個別一線抗癌藥降幅超過60%。經測算,14種抗癌藥降價,預計2021年可為癌癥患者節省30余億元。
國家醫保局醫保中心副主任蔣成嘉也指出,國家醫保局成立以后,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三年對醫保目錄進行了調整,確立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通過動態調整醫保藥品目錄實現了有進有出,實現了騰籠換鳥,能夠及時將臨床急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的藥品調整目錄,藥品結構更加合理,用藥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連續參加四年國家醫保談判的阿斯利康代表黃彬表示,他感受最深的便是中國創新藥準入速度明顯加快,國家醫保談判過程更加公正、科學、透明,力爭實現患者、醫保和企業的三方共贏。“任何外企公司都不能忽略醫保價值,醫保談判使藥品可及性提升。”他說。
實際上,此次也有29種藥品被調出目錄,主要為臨床價值不高且可替代、或者被藥監部門撤銷文號成為“僵尸藥”等品種。專家們在評審過程中,將可替代性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被調出的藥品目錄內均有療效相當或更好的藥物可供替代。同時,這些藥品的調出,為更多新藥、好藥納入目錄騰出了空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此次納入醫保目錄的創新藥就有不少從高臨床價值、“藥品審批與醫保評審‘無縫銜接’”等方面考量。
如諾華腫瘤(中國)泰菲樂?(甲磺酸達拉非尼膠囊)聯合邁吉寧?(曲美替尼片)雙靶組合產品均通過國家醫保談判,正式納入2020年國家醫保目錄。上述兩個創新藥分別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3月在中國獲批。截至目前,加上2020年醫保續約,諾華腫瘤在中國已上市的13個產品已全部進入了國家醫保目錄。
據了解,泰菲樂?聯合邁吉寧?不僅是中國首個雙靶藥物雙適應癥納入國家醫保的產品,其輔助治療適應癥的成功納入,也成為黑色素瘤輔助治療領域首個進入醫保的靶向產品,為黑色素瘤的精準治療和輔助治療帶來創新、可及的解決方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從諾華腫瘤了解到,該雙靶治療藥物4月27日已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開出中國的首張處方,同時在全國37個城市全面鋪貨。
中國黑色素瘤治療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郭軍教授指出,BRAF基因突變是黑色素瘤發生發展的驅動基因突變,使得黑色素瘤的發展速度會非常快,過去化療對于BRAF V600突變的患者幾乎沒效,但現在有了雙靶藥物,有效率將近70% 。從生存期來看,過去患者生存期不到一年,現在僅雙靶治療的患者活過5年的超過1/3。
GSK三款創新藥氟替美維吸入粉霧劑、注射用貝利尤單抗、安立生坦片通過直接調入及醫保談判列入國家醫保目錄。其中,注射用貝利尤單抗于2019年7月獲批上市,為60年來中國首個紅斑狼瘡新藥。
對于此次醫保調整,GSK中國處方藥和疫苗總經理齊欣表示,這不僅體現了國家持續推進醫療改革的決心,也極大提升了創新優質藥物的可及性,在為廣大民眾降低醫療負擔的同時不斷改善診療結果,進一步提高相關疾病領域的診療水平。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