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AB面:發行“熱”遇上清盤“冷” 已陸續有16只基金清盤
今年以來,基金延續發行火爆態勢。數據顯示,不到兩周時間,成立或宣布募集結束的權益基金規模已超2100億元,讓市場倍感“燥熱”。但在新基金發行火爆的另一面,卻有不少“迷你”基金遭遇清盤。數據顯示,近1月來,已陸續有16只基金清盤。
業內人士表示,公募基金清盤退出,是市場優勝劣汰機制下的常規現象。目前全市場已有7000多只基金,但近三分之一的基金規模不足2億元。此外,新發基金仍源源不斷,部分缺乏投資特色或收益不好的老基金,出于投研資源“最優化”原則,只能退出。
1月4日,景順長城、廣發、中歐、富國旗下4只基金均一日售罄,吸引資金近500億元;1月5日銀華旗下新基金一日售罄,吸金130億元;1月6日,興證全球、前海開源旗下新基金均一日售罄,均吸引超200億元資金認購;1月7日,廣發旗下新基金又出現一日售罄現象。
從本周新基金發行來看,爆款基金以更快速度出現。1月11日,南方阿爾法、富國價值創造、博時匯興回報一年持有、易方達戰略新興產業和工銀瑞信圓豐三年持有基金“吸金”均超百億元,5只基金當日合計銷售超1100億元。由此來看,今年以來僅爆款權益基金累計就“吸金”超2100億元。
新發基金持續火熱的另一面,卻是存量基金遭遇清盤。
1月12日,某資產管理公司發布公告稱,根據基金法、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和基金合同的有關規定,旗下某9個月定開債基出現《基金合同》終止事由,故終止《基金合同》并依法履行基金財產清算程序,此事項不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上述基金清盤并非個案,基金清盤正逐漸常態化。今年以來,已有3只基金清盤,包含2只靈活配置型基金和1只ETF基金。近一月來,則陸續有16只基金清盤。從基金類型來看,偏債型基金占比56%,此外,還有5只主動偏股基金和2只ETF基金。
從清盤原因來看,規模偏小、業績不佳是上述基金清盤的主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除了1只轉型終止和1只合同到期終止外,多數基金產品在基金到期日規模低于5000萬元,已徹底淪為“迷你基金”。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債券基金更受機構資金青睞,去年債市表現低迷,機構贖回意愿強烈。這些基金一旦遭遇贖回,又找不到其他資金支持,勉強運作則占據公司投研資源,就會選擇清盤離場。
此外,公募基金的存量“迷你基金”的風險不容忽視。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低于5000萬元規模的基金數量達到652只,都面臨清盤風險。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