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戶客戶來“追星”找明星基金經理兼管遭拒 原因有二
明星基金經理的“吸金”效應不斷增強。隨著公募及專戶投資經理可以相互兼職的新規落地,一些基金公司的專戶客戶向業內明星基金經理提出了定制產品的要求。然而,由于精力、公募和專戶業務隔離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約,明星基金經理并沒有接受客戶的邀請。
今年5月,《基金經理兼任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經理工作指引(試行)》(下稱《指引》)開始實施。近5個月來,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開始實行“公私兼任”,半年報中就透露了部分基金經理已完成專戶兼任的備案情況。
根據《指引》要求,基金經理要同時管理公募和專戶產品,需要滿足多項指標要求。首先,要具有5年以上權益類公募基金、權益類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或年金社保組合的投資管理經驗。其次,基金管理人應當確保兼任基金經理具備充分的履職能力,合理調配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數量原則上不超過10只。按上述要求進行統計,目前有400多位公募基金經理滿足公私兼管的條件。
《指引》的實施,讓“財大氣粗”的專戶客戶打起了明星基金經理的主意,不少人想找明星基金經理管理定制化的專戶產品。
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管理規模較大的明星基金經理不少都收到了專戶客戶的邀請,請他們兼管私募資管計劃。今年管理規模居前的明星基金經理,如廣發基金的劉格菘、南方基金的茅煒、易方達基金的張坤、興證全球基金的董承非等。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中報數據披露,劉格菘管理規模達821.32億元,茅煒的管理規模為740.78億元,張坤的管理規模為522.51億元,董承非的管理規模有469.57億元。
據業內人士透露,從公司角度考量,很歡迎主動來合作的客戶。讓業績好的基金經理管理更多的產品,可以給公司帶來更大的收益。
華南一家大型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專戶客戶中機構較多,定制需求也比較高,更偏重絕對收益。明星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未必適合大多數機構客戶的需求。從機構銷售角度看,偏股型權益基金銷售難度較大,他們自然希望有更多的機構客戶帶來資金。
不過,據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相關基金經理都拒絕了專戶客戶的要求,建議他們購買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基金。
對此,華東某中型公募的市場人士表示,相關基金經理拒絕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管基金規模已經非常大,基金經理精力有限,沒有精力兼管私募資管計劃,而且基金經理也要堅守自己的能力圈;二是公募和專戶部門嚴格隔離,無論是公募基金經理兼管專戶,還是專戶投資經理管理公募基金,實際操作起來都存在不少障礙。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明星基金經理管理公募產品已積累了不錯的公開業績,今年的行情更是大幅提升了他們的影響力,兼職為專戶客戶服務的動力不是很足。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