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加碼 14家公募基金距外資控股“只差兩點”
10月11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表示,證監會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同時,明確了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此前的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對外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
取消券商基金期貨
外資股比限制
近年來,我國出臺多項措施加快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2018年,我國宣布將合資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公司的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三年后不再設限。如今,根據證監會安排: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葛壽凈10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證監會放開外資股比限制,一方面是大形勢的需要,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證券業、基金業和期貨業已取得長足進步。擴大行業開放,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和營商環境,促進行業服務水平實現躍升,以更優質的金融服務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放開外資股比限制也是我國金融國際化的需要。隨著,不斷優化金融領域外資營商環境,有利于外資深度參與我國金融市場建設和完善,有利于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站上國際大舞臺。
“在2018年博鰲論壇上,中央已經定下了金融行業加速對外開放的方向和舉措。未來金融行業的發展方向將會是全牌照、全股比都向外資開放。”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夏風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夏風光認為,此次證監會取消券商基金期貨外資股比限制表明,金融改革開放的力度很大,也是我國提升金融話語權、通過金融改革開放來提升自身競爭實力、實現金融強國的目標。
14家公募基金
外資持股49%
在政策宣布提前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希望獲得中國公募基金牌照以加大在華投資。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141家公募基金公司中,中外合資企業有53家。其中,外資機構持股49%的達14家,包括國聯安基金、華寶基金、匯豐晉信基金等。這預示著,未來政策允許后,外資能夠很快實現絕對控股公募基金。
在夏風光看來,基金業是金融業改革開放的縮影,基金業起步晚,起步初期中外合資成為一種主要的結構。現在來看,外資持股比例還不能滿足未來金融改革開放的目標,以后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外資控股或外資獨資公司,到2020年4月份,基金業的股比限制就會放開。
“外資進入公募基金行業,對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其一、無論是在風險控制、投資理念還是投資流程方面,外資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其二、外資進入之后,給整個公募行業發展帶來了多層次和多元結構發展的空間,有助于行業的創新;其三、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內外資機構謀求雙贏的過程,最終會促進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公募基金出現”,夏風光說。
外資控股券商
逐漸擴容
近年來,外資控股券商的隊伍也在擴容。目前,我國已有3家外資控股券商,分別是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葛壽凈表示,境外優質資本進入將推動市場規模擴大,有助于配套制度完善和新業務模式發展。國際競爭格局下,具有較強資本實力和業務能力的金融機構優勢將持續顯現。
與此同時,仍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正在計劃擴大在華投資。在證監會宣布明確取消券商等機構外資股比限制時點后,法國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10月12日公開表示,計劃在中國成立獨資券商,具體執行預計要等到明年12月份政策正式放開以后。
談及面對外資股比全面放開,我國金融業應如何練好內功,以更好地在國際中取勝,葛壽凈認為:首先,內資券商要積極開拓新業務、新的經營模式,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公司的品牌和知名度。保住原有人才優勢。對薪酬體系、人才培養、儲備及梯隊建設方面要非常重視,建立良好的公司企業文化。其次,外資會帶來許多不同的經營理念,同時也促使國內券商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適應國際競爭,并利用本土券商的優勢,確立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