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數(shù)量大增 基金經理“掛名”矛盾顯現(xiàn)
“掛名”涉及基金銷售
與基金投資的矛盾
近日,業(yè)內有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對于基金經理的“掛名”問題,他們的渠道銷售與基金經理的想法針鋒相對、矛盾明顯。另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則告訴記者,近期公司希望該基金經理掛名一只產品,這使其苦惱不已。
雖然基金經理“掛名”是明確的違規(guī)行為,但在基金業(yè)內這一現(xiàn)象卻一直存在。隨著基金數(shù)量的迅速增加,再加上迷你基金的大量涌現(xiàn),基金經理的“掛名”壓力日益顯著。
基金經理的“掛名”現(xiàn)象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多人共同“掛名”單只基金,但這些基金經理并非都參與基金操作,外界難以分辨實際操作的基金經理;另一種情況是,操盤人不具備基金經理資格,需由基金經理掛名。
“對于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基金而言,如果能夠有知名基金經理掛名,對銷售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基金銷售人員表示。
但站在基金經理的角度,那就不一樣了。一位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他對公司想讓他掛名一只他無法管理的產品感到焦慮而忐忑。“我能理解銷售的想法,能夠拉到一筆資金進來不容易。”該基金經理表示,“但我其實心里很沒底啊,我又不知道這個基金今后會做成什么樣,但這都得算到我頭上。”
“掛名”負面影響大
在基金經理的各種擔憂中,有一條重要的擔憂在于“掛名”是否會影響基金經理及其產品的評級與評價。有相關評級評價機構表示,向機構投資者推介產品時,他們會盡可能剔除掛名因素,但在對基金經理和產品進行評價時,肯定是按照基金公告的基金經理情況來進行判斷的。
諾亞正行公募研究中心研究經理李懿哲表示,對于基金經理業(yè)績評價,從量化角度主要以單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入手,這樣可以剝離掛名影響。由于基金經理風格一般不會在不同產品形成大差異,所以準確度尚可。但若想要精確考察業(yè)績,需要做凈值調查,這涉及定性,因為“掛名”這種因素,看指標看不出來的,所以,想要正確評價基金經理就需要長期跟蹤、研究和沉淀。
他分析,“掛名”的不利影響主要在于評價的精度,因為部分小微基金就是雙基金經理管理,存在“掛名”因素的擾動。部分基金公司寄希望于以明星基金經理效應“帶流量”,試圖把“瀕死”產品“救活”。從量化角度而言,如果以算術平均的方式來做評價,小微基金的存在會很大程度影響評價結果,要以加權方式的來做評價,影響才會相對較小。
對此,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劉亦千向記者表示,基金經理“掛名”存在多種負面影響,“對基金經理的評級評價肯定是有影響的,而且影響非常不好”。劉亦千表示,在針對基金的評級評價中難以分辨是否“掛名”,雖然專業(yè)的評級機構的確可以通過盡職調查了解到真實情況,并提供給機構投資者,但對于絕大部分的投資者來說,無法獲取這一信息。
“這也會影響基金經理的誠信度。”一位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以前就曾有類似例子,有銀行渠道問基金經理產品是否為掛名產品時,基金經理否認了,但經過較長時間的投資管理之后,渠道感到不對勁,再追問之下基金經理承認確實是掛名。“對于該銀行渠道人員來說,以后這位基金經理的誠信度大打折扣,今后就很難合作如初了。”
劉亦千認為,基金經理“掛名”不僅讓基金經理的誠信打折,也會讓公司的品牌度受損。“基金銷售可能更易將產品銷售出去,但是基金公司承擔的是公司品牌不誠信的代價。”同時,基金經理在掛名后還將承擔一系列風險,如果基金業(yè)績不佳或出現(xiàn)踩雷情況乃至該基金遭受監(jiān)管處罰,都將直接影響到掛名基金經理。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