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破解FOF調研難 銀基創新合作模式催生
長久以來,銀行和公募基金的合作關系無外乎代銷和托管,但大資管時代浪潮的助推下,也開始倒逼傳統金融機構思考如何打破邊界,創新合作模式。近期,建行攜手前海開源圍繞公募FOF展開的戰略合作就讓業界為之眼前一亮。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FOF基金經理楊德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次建行和前海開源的戰略合作,打破了常規的與銀行代銷、托管的模式,雙方將以前海開源裕澤FOF為載體,探索在大類資產配置和產品投研上的雙向賦能”。
創新合作模式的萌生,往往在于機構間各自存在的需求和痛點,而眾所周知,公募FOF發展尷尬之一便是同業間調研難的問題。楊德龍對記者坦言,公募FOF基金經理外部調研其他家公司的產品存在一定的難度,而且單一機構也不容易做到對眾多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經理進行有效覆蓋和長期追蹤。相比之下,建行作為最大的公募基金銷售機構之一,很早就組建了基金研究專家團隊,有著對全市場公募基金定性定量分析的豐富經驗,可以助力公募FOF底層標的的篩選。
確如楊德龍所講,早在普通FOF誕生之初,市場就圍繞基金經理調研難、研究人才匱乏、雙重收費、投教不易等潛在隱憂探討不斷,而生不逢時的普通FOF在經歷一年多的震蕩市中,業績普遍難交上令人滿意的答卷,至今難以形成規模化發展,截至一季度末,僅有個別養老FOF規模突破10億級。
但就公募FOF本身的屬性而言,其優勢是幫助普通投資者進行大類資產配置、解決擇時難題的有效工具,潛在發展空間巨大。此次前海開源和建行的合作,在FOF投研和投資者教育上的探索,可否為公募FOF長遠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樣本?也值得市場期待。
另外,從站在銀行立場的角度看,我們也會發現,投研領域相對薄弱的銀行機構,為了更好地在私人銀行、財富管理等業務上發力,也需要公募基金公司提供大類資產配置方面的研究輔助。聯想到當下被公募基金市場驚呼狼來了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二者能否也在大類資產配置上謀求競合,市場人士認為,這并非沒有可能。
“前海開源和建行在公募FOF、大類資產配置上的創新合作模式,可以說是業內領先開拓的,未來存在被效仿的可能。”楊德龍指出。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資管新規之后,底層資產配置要求的變化對銀行理財業務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子公司深化與基金公司的合作是大趨勢,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強項仍是渠道優勢、客戶優勢和產品發行優勢,基金公司以研究能力見長,未來,市場中還會涌現出更多的跨界合作案例。”薛洪言補充道。
招商銀行行長助理兼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劉輝也表示,理財子公司招銀理財與招商基金在宏觀研究、策略配置、行業研究等投研領域已有互動和協調,二者可優勢互補。“銀行的傳統強項在于固收、合作平臺、合作機構,短板是權益市場。公募基金在權益市場有20多年的沉淀積累和持續資源投入,理財子公司與公募、私募等優秀的基金管理人有合作空間。”劉輝指出。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