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私募曲線參與科創板打新? 借道公募成潮流
科創板首批三家公司已經過會,科創板實際推出再進一步。私募人士認為,科創板自帶“政策紅利”光環,打新又是一項“無風險收益”,科創板打新極具吸引力。然而,相關規則卻讓96%的私募無緣科創板打新。為此,眾多“不合格”私募尋求“曲線打新”,借道公募等參與科創板打新。
96%私募曲線打新
近期發布的《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下投資者管理細則》對參與科創板網下打新的私募提出了資產管理實力要求。絕大部分私募無法達到硬性指標,被擋在科創板網下打新大門之外。私募們各顯神通尋找“曲線打新”方式,畢竟打新科創板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首先是科創板打新存在確定性收益。科創板的推出彰顯了國家支持科技企業的決心,目前市場點位對于科創板而言,新上市企業獲得收益相對預期較高,科創板企業上市一定會迎來爆炒。北京一位小型私募總經理直言,這是政策紅利,不管是概念還是發展空間都很大。二是客戶資金的需求。深圳一知名私募介紹,很多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往往是一兩個大客戶,有客戶愿意一次性投入1到2億元,私募會為這類客戶成立專門產品。當前階段,大客戶對科創板的興趣濃厚,要求產品參與科創板打新,作為資產配置的選擇。另外很多私募大客戶對收益率的要求不高,但要保證長期持續獲得一定收益,科創板打新能夠滿足客戶的這類要求。三是涉及參與科創板投資的私募產品在營銷上具備吸引力。上述知名私募表示,雖然借道打新收益會被攤薄,但中簽概率可以大大提升,私募借此成立新產品,賺取確定性的管理費收入。
借道公募打新或為最優選擇
據記者多方了解,私募“曲線打新”的常見方式有兩種:一是借道公募,二是借道符合條件的私募。
華南某券商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公募是A類投資者,網下打新首選公募通道;其次是C類私募通道,不過選擇比較少,因為95%以上的私募都不符合要求。
北京上述私募總經理告訴記者,私募牌照打新屬于C類投資者,不劃算,很多私募想借公募的殼打新。“用私募產品去投公募基金,同時在私募層面進行對沖。公募的殼不好找,主要是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很多都被預訂了。”
深圳某公募基金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公司新成立了打新基金,策略是“股票打新+股票+債券+科創板打新”,單只規模最高2億元,目標客戶主要是券商資管及私募的大客戶資金。“公募的戰略配售比例超過私募,網下優先配售也傾向于公募,借道公募產品是私募參與網下打新的最好渠道。相比之下,券商資管、公募專戶產品的配售比例都不高。”
上述負責人坦言,該類公募基金的目標就是沒有網下打新資格的私募,或者雖有資格但仍希望借助公募渠道參與打新的私募,以避免專門成立的科創板打新主題產品在申報、審批流程上耗時過長或最終不能通過。據透露,從今年4月開始,該公募基金已找到深圳無資格打新的中小私募進行路演和商談,目前已有3家私募表示了明顯的合作意向。
為什么更多私募選擇借道A類而非C類賬戶?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分析,一是A類賬戶獲配比例高,二是部分C類賬戶,比如券商資管或私募,如果是同一家機構的相同策略產品,不會分配多個賬戶,那么C類符合要求的會更少,中簽率也會更低。
除了公募,符合科創板網下打新條件的私募也可以作為“曲線打新”的通道。華東某券商負責人表示,有資質的私募可以發產品借給需求方,因為并非所有私募都想打新科創板,有符合條件但不想參與的就借給別人用,收些服務費。
上海某大型券商私募產品部人士稱,私募殼其實也有自己的打新優勢。“可以以最優規模打新,而且可以做對沖。雖然私募是C類投資者,但如果控制好規模加上適合的策略,收益不一定比A類差。公募規模大,收益可能被攤薄。”前述公募基金負責人提到,網下打新規模并非越大越好,規模過大會攤薄收益。
“曲線打新”也有風險
采訪中有私募表示,科創板打新考驗的是機構的定價能力和對企業的估值研究能力,盲目參與進場,缺乏好的交易策略,可能會很快失去打新獲得的收益。
“參照創業板上市經驗,科創板企業上市后股價也會出現爆炒,尤其是前5日不設漲跌幅。但5日之后就很難說了。科創板股份部分是戰略配售,有鎖定期,賣盤被鎖定,短期流動性也受影響,對想要短期獲利了結的資金拋盤的壓力就會很大。”前述深圳知名私募表示。
上交所官網6月8日通知,第一屆科創板自律委發布《關于促進科創板初期企業平穩發行的行業倡導建議》,建議除科創主題封閉運作基金與封閉運作戰略配售基金外,其他網下投資者及其管理的配售對象賬戶持有市值門檻不低于6000萬元;通過搖號抽簽方式抽取6類中長線資金對象中10%的賬戶,中簽賬戶的管理人承諾鎖定中簽賬戶獲配股份6個月。
對此,業內某資深人士向記者分析,這意味著科創板打新不再是“無腦打新”,不再是無風險收益,鎖倉可能會破發,短期交易資金被排除;此外,對于基金的殼也要仔細挑選,如果投研能力不強,最后難免會虧損。
有尋求高彈性收入的私募基金表示不愿參與科創板打新。在其看來,借道公募基金產品,收益被攤薄,還可能被鎖定6個月,吸引力不大。
一位中型券商渠道人士告訴記者,近期市場表現不佳,資金參與科創板的熱情在下降。“私募機構參與打新的興趣有些降溫,科創板是一個新的市場,大家多少存有疑慮。”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