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評開放或催生高收益債市場 已有公募布局 更看重內部評級
自去年以來國內債券違約事件明顯增多,債基投資頻頻踩雷后,債券評級虛高、評級未能有效提示信用風險等問題也引發業內關注。
隨著近期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被正式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外資信用評級公司在我國正式備案,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債市和評級市場的開放,未來國內或催生高收益債市場,并對國內公募的債券投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債券信評虛高問題受關注
公募更看重內部評級
受去年債券違約、債基踩雷因素影響,今年債基經理對信用債,尤其是民營企業信用債投資意愿降到了冰點。而在投資之外,多位業內人士也對債券評級虛高的現象產生質疑。
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今年以來新發行債券主體評級在AA以上的占比88%,11.33%尚未評級,而AA以下的發債主題評級僅為0.54%。
國內某大型保險資管機構高管表示,從目前我國對債券信用評級分布看,絕大多數債券評級在AA以上,而國外的信用評級分布是相對比較均勻的。從他所在公司統計的債券違約數據看,歷史上AAA違約企業有兩家,AA+的違約企業十幾家,AA的違約企業幾十家,但是AA-的違約只有十幾家,“這說明信用評級的等級反映不出來違約率,這是很大的問題”。
不過,北京一位績優基金經理則認為,以往評級機構在市場發展初期,評定的很多是金融債等高等級債券,以此為信評標準,整個評級體系也是以高等級債券定下的標準。隨著近年來資本市場的擴容,債券發行主體的增多,市場上低等級主體資質的債券在不斷擴容,整體稀釋了債券評級的質量。
而在債券評級虛高情況下,不少公募更加看重公司內部的債券評級。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債基經理透露,去年以來債券違約增多,尤其是高等級債券的爆雷讓基金公司對外部信評體系產生了質疑,他了解到不少公司內部設置了信評團隊來更客觀評價債券的資質,外部評級只是參考作用。對于過度依賴外部評級的公募而言,可能會產生踩雷風險,尤其是在信用債違約明顯增多的市場環境里。
那么,境內外的評級機構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
國內一家大型評級機構人士解釋,國內信用評級行業的問題,一是因為國內信評是發行人付費模式,影響評級機構的獨立性;二是評級機構在人才,技術和系統方面面臨短板,存在經營成本壓力;三是監管層要求AA以上發行主體才能發行債券,導致AA以上債券占據絕大多數,缺乏差異化。
一位曾任職境外知名評級機構的人士對記者表示,部分境外成熟市場的評級機構有上百年的歷史,雖然在2008年次貸危機等事件中,一度因為未能提前識別風險而廣受詬病。然而,政府對評級機構的強監管措施、評級機構自身客觀公正的評級流程、完善的人才培訓制度,以及非常注重自身的品牌和聲譽,也讓境外成熟市場的知名評級機構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評級標準和評價體系。
上述大型保險資管機構高管稱:“未來外國信用評級機構進入中國時,我們的債券評級體系和公信力可能會受到較大的沖擊。”
信評市場開放
或催生高收益債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國內的高收益債市場可能會激活。而少數公募已經開始了高收益債市場的產品布局。
上述大型保險資管機構高管表示,隨著債市和評級市場不斷開放,將倒逼監管、發行要求、投資機構入庫等發生改變,信用債市場將更加市場化,垃圾債市場(境外稱“高收益債市場”)有望激活。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副總經理也認為,未來債券評級如果更豐富,可能有利于我國發展高收益債市場,也將更加考驗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中國現在沒有高收益債市場,美國是有的,高收益債市場也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
上述曾任職境外知名評級機構的人士則認為,評級只是信貸輔助工具,并不是決定債券市場繁榮與否的決定因素。最關鍵的是整體潛在發行人的數量和信貸資質的提升,使得在評級不虛高的情況下,AA評級及AA評級以下范圍內仍然有足夠多值得投資的標的。
對于高收益債投資,已有公募開始了此類業務的嘗試。
上述北京中型公募副總經理表示,開展高收益債投資,一是用概率來做好風險控制,二是要精選個券。“我們持有一百只債券平均收益率能達到12%~15%,從大數據上來看過去平均違約率是3%,扣除違約概率,可以拿到9%~12%的收益率。通過違約率的計算,我們可以用投資收益來補償違約損失,這是海外高收益債的投資思路。”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