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督導私募機構自查 資金池等多事項被關注問詢
對12.8萬億私募的從嚴監管仍在持續。
21世紀經濟報道從多家私募機構了解到,日前多家私募機構收到來自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的《關于限期提交自查信息的通知》(下稱自查通知),要求其啟動自查,并在今年2月28日前提交自查報告和自查信息表。
有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人士表示,對私募機構的例行自查是日常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通過新一輪自查,監管層將進一步整頓私募機構中的多種不規范行為。
記者統計發現,通知對自查內容規定得較為詳細,包括資金池、投資范圍、信息披露等問題,共計多達21項。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層的不斷檢查,將進一步提高私募行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程度,促進行業發展。
自查整改來臨
新年伊始,針對私募的自查監管山雨欲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多家私募機構1月23日收到來自中基協的通知,要求對相關業務事項展開自查。
“要求在2月28日之前上交相應的自查報告、自查信息表,如果沒有按時上交可能會做異常處理。”北京一家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需要填報的信息比較多,我們考慮把一些內容委托給中介機構來填報。”
值得一提的是,此輪針對私募機構的自查范圍并不小。記者了解到,包括基本信息、分支機構、處罰信息、資金池等多達21個事項,均進入了此次中基協通知的自查范圍。
在業內人士看來,自查是中基協針對私募機構監管的常規手段,而在自查工作結束后,監管層還有可能針對相關疑點進行抽查核實。
“因為私募機構數量和管理規模甚多,行業質量參差不齊,以目前的自律監管力量不足以實現全面核查的覆蓋,所以自查是私募機構監管中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而且也體現出自律監管的特點。”北京一家大型私募機構后臺人士表示。
事實上,和當下數量僅有百余家的持牌機構相比,私募機構數量的確更多。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已登記的私募機構數量達24448家,合計管理規模達12.8萬億。
“很多時候自查也是有范圍的進行,全面自查的監管成本也比較高。”上述私募機構后臺人士表示。而記者采訪部分私募機構發現,確實并非全部機構都收到了來自中基協的自查通知。
而在自查通知中,中基協還對私募機構提出了限時整改要求,即針對自查發現問題采取整改措施,相關時間不得晚于今年上半年末。
資金池、逾期被關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資金池問題也將成為此輪專項自查的重點之一。在通知中,中基協要求私募機構管理基金說明,其是否存在“滾動發行、期限錯配、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相關基金的本金、收益和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進行轉移等‘資金池’特征相關情形。”
但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非標類產品備案審核趨嚴,部分私募機構的資金池正在“備案以外”運作,即只進行管理人登記,而不實施產品備案,或延后產品備案。
“有一些私募機構只做登記,并發行若干產品避免被‘摘牌’,但實際上在體外‘養’了更大的私募規模,是脫離了備案監管的。”上海一位私募機構人士表示,“甚至還有一些做了產品備案,備案的合同手續是合規的,但是在外部另起一套賬來做滾動發行的資金池業務。”
“這類情形具有比較強的偽裝性,不易被監管察覺。”該人士指出,“很多都是內部流動性出問題,出了兌付風險才曝出來的。”
此外,針對已經逾期或無法清算,以及今年半年末和年末前即將到期無法清算的基金情況,也被中基協要求予以自查。
“目前對于逾期問題的檢查,也和當下的信用環境變差有關,一些私募機構此前從事非標融資類業務,并且通過業績基準、預期收益率給投資者暗示收益保障,此類產品存在較大風險。”上述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人士表示,“特別是規模較大的非標產品,目前業內都比較警惕,擔心阜興系或善林金融的事情重新出現。”
中基協同時在通知中表示,私募機構需在2月28日前提交自查報告,若未能完成提交的,會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私募基金行業自律管理的決定》,將相關私募機構轉入異常經營程序處理。
行業出清再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私募機構2018年9月20日也曾收到自查通知,并被要求于當年10月31日前提交書面自查報告和整改安排。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此次自查仍是上輪自查的延續。
“其實很多私募機構都存在各種問題,有的是登記管理人,產品不備案;有的存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問題。”前述上海私募機構人士表示,“因為監管變嚴后,一些私募機構的出資人正在考慮放棄這塊業務,他們在自查中大概率不上報這些信息,有的可能不會完成自查、放棄運作,等待被納入異常機構和注銷處理。”
在規范治理措施不斷持續的基礎上,私募基金的規模的確已經迎來了“剎車”。
記者發現,截至2018年底私募基金規模為12.8萬億,而三季度末的規模亦為12.8萬億。這意味著私募機構在2014年實施登記備案監管以來,在經歷了連年快速增長后迎來了首個“季度零增長”。
“一方面私募基金的規模正在進入階段性飽和階段,另一方面私募的監管不斷從嚴,一些魚目混珠的機構不斷被市場出清,因此導致規模增長放緩。”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指出。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著行業規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私募行業有望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例如資產配置類私募、流動性私募等新類型私募創新空間的開啟,就被業內給予了一定的期望。
“監管從嚴后,扶優限劣的效果會表現出來,業內各類亂象也將進一步出清。”上述接近監管層的私募機構人士表示,“過去只按一、二級市場做證券、股權兩種區分,但是在行業規范度提高后,制度紅利也將持續釋放,未來私募種類和類型應該會更豐富,并帶動私募行業的新一輪成長。”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