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基“違約潮” 那是信用債的鍋?
今年的債券“違約潮”弄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很多投資者根本想不到如此“慘烈”的場面竟然會出現在以穩健著稱的債基身上,更弄不清債券為什么會違約?誘因又是什么?想要明白這些問題,就不得不說今天的主角——信用債了。
什么是信用債?
信用債簡單理解就是背后沒有國家信用背書的債券,很顯然沒有強大的“靠山”支持,全拼自己的“人品”。比較常見的信用債主要包括金融債、企業債、公司債、中票、短期融資券等。通常債券違約中所提到的債券主要就是信用債。
信用債和利率債的區別是什么?
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發債主體不一樣,利率債的發行主體是信用靠譜的國家或者有國家信用做背書的機構(比如政策性銀行),由于發行主體信用高,所以出現違約風險的幾率較低;而信用債的發行主體是公司和企業本身,沒有國家信用做擔保,一旦企業償債出現問題,債券就會出現違約繼而演化為暴雷。
所以對于投資者來說,信用違約就是最大的擔憂,因此需要對其在風險上進行補償,提供更高的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這就是往往信用債收益率高于利率債的原因,同時兩者之間的價格差距就是“信用利差”。

這會估計有同學要問了,那該怎樣評估信用債的風險問題呢?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債券及其發行主體的信用評級。
什么是債券的信用評級?
百度百科將信用評級定義為: 是指獨立的第三方信用評級中介機構對債務人如期足額償還債務本息的能力和意愿進行評價,并用簡單的評級符號表示其違約風險和損失的嚴重程度。
筆者舉個一目了然的例子:

通過這張圖大家能簡單的理解為信用評級其實就是信用等級,也就是發債主體的償債能力從高到低用特定的評級符號進行的劃分。
信用評級的分類
信用評級的分類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對公司主體進行評級,在我國公司主體長期信用等級被劃分成9級,分別用AAA、AA、A、BBB、BB、B、CCC、CC和C表示,其中,除AAA級,CCC級(含)以下等級外,每一個信用等級可用“+”、“-”符號進行微調,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級。也就是信用等級越高,對應的信用風險就越小,相應的收益也就較低。

了解了信用評級和評級符號的劃分,可能有同學又要嘀咕了“債基踩雷防不勝防,研究評級太專業又麻煩, 筆者能不能給我們普通投資者更直接和簡單的操作建議?”
射程之內,還真有!
投債基的正確姿勢,了解一下
第一:大家可以選擇規模較大的那些債基,通常這類債基持有的債券標的會比較多,可以盡量避免持有單一債券踩雷導致凈值波動較大的風險;
第二:選信用研究體系和架構比較完善的基金公司發行的債基,通常這樣的公司才有足夠的實力穿越 “雷區”。
第三:選固收投資能力較強的基金公司,在出現市場風險時會有更好的控制回撤的能力。
第四:“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買債基也要分散投資哦。盡量不要買同一家公司的債券基金,因為同一家的債基很大概率上會買相同或相似的債券。
通過以上內容,想必大家對信用債有了初步認識,雖然在金融嚴監管和資管業態重塑的大環境下,部分企業償債能力降低、融資難度和成本提升,疊加公司基本面惡化,共同導致了今年以來信用債風險的爆發。但我們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投基姿勢,筆者相信你們一定能挑中自己心儀的優質債基。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