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基金規模整體激增調查:揭秘弱市申購激增
盡管市場低位震蕩,但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ETF基金意外成為市場上的吸金大戶,爆款基金甚至出現了份額日增過10億、規模頻繁創下新高的情況。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非貨幣ETF基金份額總計2254.15億份,較今年年初961.22億份的數據增加了135%;非貨幣ETF基金的規模合計3447.65億元,較今年年初2318.3億元的規模增加了49%。
尤其是最近的一個月內,南方中證500ETF、華夏上證5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等多只ETF基金均出現了申購激增的情況。
“主要都是機構資金的流入。”11月15日,某大型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ETF瘋狂吸金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截至11月15日,目前基金規模最高的非貨幣ETF基金是華夏上證50ETF,規模為413.06億元,其次是南方中證50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以及博時央企結構調整ETF,規模分別為297.99億元、277.48億元和243.07億元。
在今年ETF基金規模整體激增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出現了規模成倍增長的情況。
譬如易方達創業板ETF,其11月15日的基金規模是169.96億元,與今年年初51.66億的規模相比增長了229%,華安創業板50ETF的規模更是較年初增長超過30倍。
僅以11月12日為例,南方中證500ETF實現 1.39億份凈申購,份額增至79.07億份,以當日基金單位凈值4.79元計算,凈流入達6.64億元,規模升至378.62億元,同時創下歷史高點。
此外,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也在11月9日單日成交額達到28億元,規模突破360億元;11月2日、11月5日,華夏中證500ETF基金成交額亦屢次破億并創下新高。
12月15日,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徐猛表示,從投資者類別來看,目前大額申購ETF的資金主要是一些相對長線的資金入市,如保險機構、FOF基金以及部分私募基金。同時,資金積極流入ETF是長期看多的信號,隨著市場的持續下跌,部分指數的投資價值凸顯,雖然短期內市場仍可能受到一些悲觀情緒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已經具備很高的配置價值。
“從投資者對于ETF的熱情來看,2018年注定會成為ETF首次上市以來增長最多的一年。歷史上增長最多的是2012年,全年增長為667億元,而2018年截至11月13日已經超過了1083億。”11月15日,某券商系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多方發力共謀盛況
“今年以來市場不斷下挫,各大指數的估值水平都在歷史底部區域。目前抄底資金進場和A股的估值關系很大,但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對后期國家經濟增長的信心,隨著去庫存、去杠桿的進行,經濟逐漸健康起來,加上目前各項利好政策的出臺,A股市場性價比較高,這也是機構資金蜂擁而入的原因。”格上財富研究院張婷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獲得市場認可的同時,連日來,不少基金公司也都配合熱點在相關ETF基金的宣傳上增加了力度。
“尤其是臨近年末時間節點,而且今年主動管理的基金規模增長比較難,而被動指數基金的投資機會則被市場看好,所以基金公司也更注重宣傳這一類產品。”11月15日,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也正是因此,在部分基金公司熱鬧的ETF規模增長宣傳之下,也激起了其他機構心中五味雜陳。
“照這個趨勢我們公司估計排名又要下降。”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對本報記者直言。
“賣得好一方面是市場原因,另一方面我們的渠道也比較給力。”一位券商系基金公司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打破剛兌的情況下,收益穩健的固收替代產品將有很大需求,這就需要大類資產配置進行滿足,這時ETF基金將會受到青睞。”張婷認為。
在這個背景下,未來公募基金的競爭格局或許又會出現新的變化。
“ETF產品呈現非常強的頭部效應和先發優勢,主流規模指數ETF市場占有率偏向一家獨大。因此,今年ETF規模增長最多的還是主流ETF中規模最大的幾家,其他競爭基金公司的份額增加相對較少。而對于行業、主題和策略ETF來說,指數的獨占性和產品的先發優勢比較明顯。”前述基金經理表示。
其進一步指出,“綜合來看排名靠前的ETF基金公司,由于產品布局豐富和影響力大,所以他們的規模增長顯著,對于排在后面的基金公司來說需要靠有特色的指數ETF來吸引資金流入。”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