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探索和合共生的湖南路徑 需要發展機制和模式創新
2018年,湖南省博物館接待游客362萬人次,成為全國省級博物館中接待游客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寧鄉炭河古城開園一年多來,創造2.2億元經營收入,撬動當地10億元消費,成功點燃長沙文旅市場;鳳凰縣挖掘原生地域文化,“輕資產”運營打造的兩部旅游演藝節目,2018年實現盈利1700萬元,廣泛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2019年,是湖南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元年。1月14日,在湖南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座談會上,省委宣傳部、省人大教科文衛委、省政協文教衛體和文史委、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等單位負責人,文化和旅游專家、企業代表、行業協會等共聚一堂,碰撞智慧。大家表示,體制創新是一個新起點,實現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更需要發展機制和模式創新。
文化和旅游和合共生
攔門酒、擺手舞……千篇一律的民俗游廣受詬病,也是文化和旅游割裂發展的寫照。民俗文化怎么挖掘,鄉村旅游如何發展,是業界共有的難題。
鳳凰縣打造的《苗寨故事》《巫儺神歌》兩臺接地氣的鄉村旅游演藝節目得到了市場檢驗。《苗寨故事》由當地苗族群眾演繹自己的生活情景,匯集了鳳凰縣27類苗族生活習俗,原汁原味地展示了湘西苗族遷徙史與民族風情。該劇總投資不到300萬元,卻創造了三年半實現門票收入5864萬元的票房奇跡。
成功的秘訣何在?該項目創始人鳳凰銘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順心介紹,歸根到底是用融合的思維發展文旅產業。他說:“只有扎根于湘西獨有的文化土壤,真實展現原住民本真的生活,打造差異化的旅游產品,才能滿足游客體驗生活的需求。”
琴島演藝,近年來謀求轉型,堅持文化與科技、旅游融合發展,線上線下拓展客源,走出困境,實現售票收入從2015年的900萬元到2018年的6.9億元的逆襲;省博物館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傳播文化,文旅融合發展先試先行。
湖南是文化和旅游資源大省,如何把優質資源變資產,滿足人民群眾需求?與會各界形成理念共識,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和合共生,協同才能并進。
以企業為主體推動市場融合
文化旅游市場大有可為,企業的主導作用不能忽視。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政府部門主動參與引導,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自下而上的市場主體正在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應。
“正是因為花瑤文化這一靈魂是互通的,所以雪峰山旅游打破了地域封鎖,在溆浦縣為主開發的基礎上,隆回縣、新化縣主動融入進來,豐富多彩的雪峰山大花瑤景區正嶄露頭角。”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實控人陳黎明表示,龍頭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開發文旅項目,整合了資源,避免了項目重復建設,“雪峰山大花瑤景區”的品牌打造不能忽視自下而上的市場主體作用,因此,在文旅項目開發建設過程中,應給予龍頭企業更多政策支持。
無論是策劃大師葉文智20余年用文化的力量重現湘西魅力、湖南演藝集團助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還是省旅行社協會牽頭開拓湘南入境旅游新市場、中惠旅集團打造全國旅游目的地綜合服務商,我省文旅企業開拓市場矢志不渝、欣欣向榮。
炭河古城開發公司董事長劉慶豐說,文旅消費空間巨大,文旅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用地難等瓶頸,亟待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引導,讓企業更加有效發揮主導作用。
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陳獻春表示,將認真梳理企業家、專家建議,并形成具體工作措施,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形成一批領軍企業,著力促進產業和市場融合。
找準文旅融合最大公約數
“文化和旅游各有其規律,要融合發展也不能忽視獨立性,因此要因地制宜、穩中求進。”新華社中經社經濟智庫文旅部主任鐘沈軍表示,文化做內容,旅游做市場,前者要發揮導向引領作用,后者應發揮滿足消費需求作用。二者應逐步實現產品、服務、監管等融合,探索“文化+科技+金融+旅游需求”的疊加規律,釋放乘數效應。
“文化的學術性完全覆蓋旅游的市場性是有前車之鑒的,某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僅僅把遺產裝進去,卻沒有開拓旅游市場,導致門羅可雀。”在吉首大學教授張建永看來,找到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契合點尤為重要。他建議,文旅融合要從市場路徑出發,對文化資源進行甄別、選擇和創意。具有震撼性、趣味性、觀賞性、互動性等特點的“熱文化”,是文旅融合成功的必要條件。
“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是黨中央對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禹新榮表示,湖南擁有文化底蘊、資源稟賦、市場手段和整體聯動等優勢,要加強和研究制度設計,著重推進文化和旅游在思想觀念、工作措施、宣傳推介和服務大局上的深度融合,推動湖南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湖南經驗。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