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YO又陷大幅裁員風波 急速擴張后遺癥爆發
據業內消息,本次OYO的裁員主要來自龐大的一線團隊,而這部分員工裁員比例可能接近五成。還有傳言表示,目前OYO中國區的員工總數可能在8000人左右,其中,BD團隊全國大概有2000-3000人。在這樣的人力體系下,OYO的成本壓力不言而喻。有統計數據顯示,OYO的月成本消耗高達1.5億元,其中,人力成本占很大比例。而且,從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OYO中國的團隊人數擴張了約75倍。
就在本月,OYO“發源地”印度當地媒體報道,OYO正籌劃新一輪10億美元融資。
還有外媒稱,OYO打算將其在印度和中國市場的業務擴張方式,復制到美國市場,并計劃在美國市場投資3億美元,搭建相關團隊拓展新市場。
對此,有分析認為,本次突如其來的大規模裁員,有可能來自資本方的壓力,也可能是公司要重構業務模型。
其實,被稱為經濟型酒店“黑馬”的OYO自從進入中國市場后,就屢次因快速貼牌擴張、續約率被疑摻水分等原因受到業界詬病。數據顯示,OYO登陸中國僅一年半的時間內就拓展了1萬余家門店,而快速的貼牌發展,也讓OYO觸碰到了OTA們的奶酪,成為多家平臺封殺的對象。上個月,業界傳出消息稱,OYO付出每年高達6億元的渠道費,打通攜程和美團兩大渠道。當時,就有知情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如果OYO沒有及時地打通攜程和美團的渠道,那么很可能會出現解約率大于續約率的情況。還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雖然OYO對外披露的加盟商續約比例能達到95%這一令人咋舌的程度,但實際上,除去各種“被動續約”、消極續約的情況外,加盟商真正主動續約的比例可能只有五成左右。“對于OYO來說,買流量是‘治標不治本’的。”上述知情人士直言,這種合作模式恐難持續,數億元的渠道費會為OYO帶來沉重的成本負擔,關鍵是這并不能解決OYO本身無法帶動流量的問題。
對于OYO的未來,迷茫似乎成為了業界觀點的主旋律。多位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OYO未來還是應該向著一個成熟的酒店OTA方向發展。然而,四面楚歌的OYO并不認同這一看法。
OYO酒店合伙人兼CFO李維日前曾公開表示,OYO不想成為OTA。“如果OYO能借著買流量的時間差盡快調整形態,找到自己的方向,建立起會員體系,并將其轉化為流量為加盟商帶來實際的效益,也許還能有轉圜余地。”有專家直言。不過,就連華美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趙煥焱也表示,OYO建設自己的訂房系統需要時間。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