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科技元素,老工業基地成名副其實的“新典型”
在永華機械的車間里,當家人陳勇向科技日報記者強調,“中國人做出的機床并不比別人差。”一部嶄新的“高速橋式龍門五軸聯動加工中心——RY-GB8550BF5”佐證著他的話——前一陣,這個名稱晦澀的新裝備剛剛斬獲了中國數控機床行業最高獎項“CCMT 2018春燕獎”。
永華是機械行業數量有限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之一,也是山東兗州企業不斷向高精尖要效益的最新例證。12月中旬,科技日報記者到該區調研時發現,這處老工業基地正經歷著一場脫胎換骨般的嬗變:除了機械制造、造紙兩大傳統支柱產業正在經歷由“擴量”到“提質”的轉變之外,橡膠輪胎、農機裝備、生物制藥、電子信息四大傳統產業和轄區內的270家規模企業無一不在更換新“引擎”,將創新內核深深地嵌入企業戰略、戰術中。
這一切,符合了濟寧市兗州區委書記王宏偉的規劃,他認為,“在傳統產業上依靠自主創新、科技武裝、引入高端,打造新型工業基地,是兗州人選擇的永不回頭的發展之路。”
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兗州并不缺乏文化,約占國土面積37%的煤炭分布更確保了這座千年古城保持著長時間的競爭力。但資源是優勢,依賴心太重也會成為“包袱”。幸運的是,時刻保持著危機感的兗州人早在兩三年前便開始謀劃新舊動能轉換。
電子產業遭遇嚴冬,讓迪一電子遇到挑戰。去年春天,該公司的新型電子元件填補國內技術空白,使之成為山東省第一家生產這種高端元器件的公司。此舉為企業發展找到了突破口,一期項目投產后,得到了三星、松下、小米、華為、華碩電源等知名企業的認可,新增銷售收入3億元。
記者發現,像迪一電子一樣,兗州很多企業依靠自主創新,成長為科技“小巨人”和行業“排頭兵”,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當企業嘗到了科技創新的甜頭,便會加強這種意識;而“科技變現”的事實也會引導著其他企業加入創新隊伍,從而使得科技創新成為大的環境導向,倒逼著那些不創新、少創新的企業調整思路。這便是兗州決策者在刻意營造的“環境紅利”。
兗州區區長王驍認為,市場有冷暖,但創新驅動下的優質供給永遠是“緊俏品”;當下市場環境大有可為,企業可放手去干。在此思路下,他們戮力于打造創新創業的環境,堅持把淘汰落后產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抓手,在傳統產業上植入科技元素,強化產業投資導向,嚴把項目準入關,實施淘汰落后產能計劃,騰籠換鳥,為轉型升級騰挪空間。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浪潮中,老工業基地兗州的創新努力讓其走到了山東百余個縣市的前列,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新典型”。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