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 老崗位減了,新工作來了
從生產車間一線工人到生產科核算主管,鄧思思的人生軌跡來了一個大拐彎。
2016年底,為了保護長江,宜昌興發集團開始陸續拆除沿江1公里范圍內的22套生產裝置和廠房,搬遷7萬噸草甘膦等裝置。鄧思思就是其中一個車間的職工。
“當時人心惶惶,以為要失業了。”鄧思思說。不過,公司并沒有“一刀切”,而是對相關職工進行了技能培訓,然后分流到不同部門。
“我們投資13億元,推動傳統磷化工向新材料轉型,同時推動職工技能提檔升級,以跟上產業升級步伐。”興發集團新材料產業園辦公室主任宋桂生說,集團每年組織800多名員工參加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并通過手機上的公司APP推送定制化課程,督促員工“打卡”學習。此外,還為取得專業技術職稱的員工發放技能補貼。
通過培訓和學習,鄧思思在職完成了會計專業專升本,后來又考下了經濟師,薪資相比之前漲了不少,還獲得人社部門和公司發放的獎勵和補貼。
為了破解“化工圍江”難題,宜昌計劃3年內“關改搬轉”134家化工企業,涉及職工5萬余人。“職工不僅要妥善安置,還要引導他們適應產業向綠色化、高端化、服務化轉型的新型人才需求,促進勞動者轉崗提質就業。”宜昌市勞動就業管理局局長謝天星說,為此,宜昌積極推進援企穩崗“護航行動”,發放失業保險金、穩崗補貼等數千萬元,同時鼓勵轉產職工參加技能提升培訓,去年以來,為相關企業的2650名職工發放技能提升補貼437萬元。
盡管傳統化工產業的崗位減少,但精細化工產業,及廣汽、南玻等新興產業項目,帶來了更多優質崗位。去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0.9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17%,保持在較低水平,動能轉換帶動就業的效應十分明顯。
位于宜都市的湖北香溪化工公司投產10年,效益很好。但其能耗高、產能落后,對1000多米外的長江形成了潛在威脅。關停前后,公司組織了5次員工大會,講政策、說出路;車間會、班組會層層宣傳,化解思想疙瘩。2016年初,公司啟動技能培訓,員工全部在楚星化工園區轉崗再就業。從抗拒到接受,再到主動融入轉型大潮,公司職工鄧清華如今已在另一家化工廠擔任環保技術員,負責污水處理站的工作。“環保意識和高新技術,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鄧清華表示。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