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格局演變 喚醒鄉土情懷(新時代新步伐)
近年來,隨著城鄉格局的快速演變,公共空間被侵占、“四旁四荒”(路旁、村旁、宅旁、水旁、荒山、荒灘、荒溝、荒地)成為某些人私有資源的現象在農村時有發生,這些被占公共空間往往環境臟亂差,一時間成了社會治理的“真空地帶”,嚴重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
面對這種現象,許多地方都在尋找解決之道。江蘇省邳州是個擁有190萬人口的縣級市,地多、村多、人多,情況復雜,單靠生硬的政府行為,力量顯然單薄。江蘇省邳州市提出了“公共空間治理”的概念,通過聽群眾說、向群眾講、帶群眾干、讓群眾享,把本該屬于社會公共資源的空間收回公有,再建立起同廣大群眾的聯系——統一規劃、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屬性,讓其造福群眾。
一提起“公共”和“治理”,好像和老百姓沒太大關系。在一些人的思想里,“公共”的事和“自己”的事是分開的,“治理”的事更是歷來就歸政府。
邳州換了個思路。對那些長期占用公共空間的人,政府反而退出了游說的第一線。基層黨員站了出來,左鄰右舍做出了示范,七大姑八大姨的電話一個勁兒的往不配合治理的人家里打。輿論壓力來了,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堂;更何況,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間,無論是所有權的再分配,還是統一的環境治理、生態的提升,受益的還是周邊群眾。一點一滴的變化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喚醒“鄉土中國”里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鄰里、同鄉親友的道德關懷,成為邳州市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的關鍵所在。
邳州市委書記陳靜說,美麗鄉村,就是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當人們開始從道德、情理的層面考量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重新審視自己行為造成的社會影響,積極尋求個體在公共事物中的定位時,就是新的“鄉愁”的開始:那些非法侵占得來的個人私利,遠敵不過街坊鄰里、親戚朋友給予的“認可”和“心安”,人們對治理公共空間的渴求,轉化為鄉土情懷的具體實踐。
這樣一來,個體的私欲顯得尷尬,不理智的占有逐漸悄悄退出。經過治理后的村子大變樣:斑駁的舊墻變成了粉刷整齊的白墻,上邊有村民畫的民俗宣傳畫;家門口堆放雜物的空間被清理成為精心規劃的菜園子和花園;淤泥淺灘變成了森林花海;私家領地變成了街心公園。原來,被違建占掉的空間可以如此優雅,狹窄的街巷也能變得整潔寬敞,還會有誰會與和諧優美的公共環境過不去呢?
邳州實踐讓人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美麗鄉村建設、公共空間治理還是要喚醒深埋在每個農村群眾心底的鄉土情懷,將其變成一個你、我、他共同參與的事業。政府定得是政策,是導向;法律立的是底線,是威嚴,而老百姓的共同參與,是道德、習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發的是蘊含在人和人最樸素關系中的理性認知。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