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化科研生態要動“真刀真槍” 杜絕過度“包裝”、抄襲造假等現象
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這幾項工作任務出現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令人精神一振。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規模和實力的整體躍升,越來越多科研倫理問題暴露出來。特別是這一兩年,從韓春雨事件到基因編輯嬰兒風波,再到翟天臨學霸人設崩塌,可以說當前在全社會范圍內,凈化科研生態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
科研生態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愛因斯坦說過,“大多數人說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他們錯了,是人格。”有什么樣的學術品格和氛圍,就會孕育出什么樣的人才。正因科學探索的本質是求真,人類科學史偉大燦爛的篇章才得以由一個個追求真理、勇于獻身的科學家創造而來。回想我們,從一窮二白的年代走到今天,也得益于幾代科技工作者受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感召,求真務實、甘于寂寞,為國家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然而,一段時期以來,浮躁、夸大成果、過度“包裝”、抄襲造假等現象,正侵蝕著我們的科研文化。而學術風氣不正,科技工作者不可能真正成就科學人生、攀上科學高峰;科研誠信不立,我們的科技事業不可能真正進步;浮躁之風不除,我們的科技強國夢不可能如愿以償;科研倫理不明,我們不可能在世界科技舞臺上昂首闊步……
對于科技界而言,良好的科研生態好比基礎設施,以保障科學共同體高效運轉,從而推動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對于全社會而言,良好的科研生態更能凈化世風——知識界是社會的良心,科學共同體作為全社會知識水平、層次最高的群體之一,對社會風氣有很強的示范效應。新時代中國要進一步繁榮強盛科學技術,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中心,就必須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一方面倡導正雅學風,發揮科學共同體自律功能,激勵全體科研人員敬畏科研、形成自覺;另一方面,即更重要的是外部環境的合理有效約束,懲防并舉,讓守正者如魚得水,讓失范者寸步難行。
誠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我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隊伍,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就一定能夠迎來各類英才競現、創新成果泉涌的生動局面。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