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氟”為名,巨化中俄科技園成國際創新引擎 注重研發,企業拓展開放之路
“浙江與俄羅斯聯合創建的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園運行良好,成果豐碩。”之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中俄地方領導人對話會上,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對該園區給予這般評價。
對巨化中俄科技園這樣的好評,曾多次出現在兩國的交流中。
上世紀90年代初,浙江巨化與俄羅斯以氟化工為媒,率先開展科技合作,幫助我國氟化工產業沖破壟斷,促成中俄科技合作園落戶浙江。中俄企業以科技合作園為載體,持續加強技術合作,促進雙方產業合作碩果常結。
2018年以來,巨化中俄科技園營業收入達108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32%,近年來共承擔2個省級、3個國家級對俄科技合作項目,并全部完成驗收。
一拍即合,將氟化工引進國內
原有的化肥與基礎化工產業日漸困頓,使上世紀80年代的衢州化學工業公司(巨化集團前身)面臨轉型難題。當時的巨化人注意到,聚四氟乙烯作為一種性能優異的工程塑料,廣泛用于化工、機械、航天等領域,便想通過發展氟化工來“彎道超車”。
“氟化工產業在當時屬于前沿科技,國內化工界缺乏相關人才,對原料的危險性很難控制。”巨化集團總工程師吳周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巨化當時決定通過高起點發展定位引進基礎原料生產技術,依靠先進技術實現原料生產國產化。
在順利實現原料生產國產化及進入氟制冷劑產業后,時任巨化總經理韓春根主動向美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的企業尋求合作,但遭遇技術封鎖而陷入窘境。恰逢此時,受本國經濟“休克治療”的影響,專門從事氟化學開發應用的俄羅斯應用化學研究院正愁無用武之地。得知這一消息后,韓春根便與之洽談,雙方一拍即合,于1994年共同成立了浙江巨圣氟化學有限公司,開發生產聚四氟乙烯,研發系列新材料、新產品,還相繼通過引進專家、成立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優化合作。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氟化工剛起步。我們與俄羅斯在該領域開展合作,稱得上是‘師傅領進門’。”巨化集團氟聚合物事業部總經理余考明表示,當時公司對外技術依賴很大,全套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通過與俄羅斯的交流合作,促進了中國氟材料、聚合物實現規模化產業化。
2001年5月,經過約十年的合作后,國內首家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中俄科技合作園在巨化開園運行。目前已在園區成功合作中外項目十余個,研發出氟化學制品19類、達200多種。
立足合作,“洋教官”保駕護航
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園建成后,雙方產業合作步步深入。2011年,巨化又與俄羅斯應化院簽約,分別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和浙江省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及實驗基地。這些合作的背后,俄籍專家西特里維功不可沒。他友善爽朗的性格,使巨化員工親切地稱呼其“老西”。
初到中國,面對中俄兩國的工業標準差異,老西帶領團隊僅耗時兩月,就完成了對原有設計方案的中國化改造。其后老西在中國工作生活了20多年,幫助巨化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20多年來,以科技合作園為載體,經老西牽線搭橋,巨化集團陸續引進俄羅斯的氟化工及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術,并對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俄方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取得豐厚回報,也讓很多在俄落地困難的技術在中國得到轉化,從而幫助中國彌補技術短板。
除了幫助中方引入技術外,很多俄羅斯企業也通過老西這座“橋梁”得到了中方的支持。在老西的幫助下,俄羅斯一家化學公司成功從中國設備制造廠家訂購到膜式壓縮機。
注重研發,企業拓展開放之路
生產區管道密布,記者卻聞不到一絲異味。吳周安告訴記者,巨化致力于打造森林式化工廠,發展循環經濟。環保治理能走在行業前列,也得益于科技創新。
以中俄科技園為依托,吸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巨化集團已擁有一支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建成資產達數億元的研發平臺,包含氟制冷劑、石化材料、裝備制造等十余個研發中心,并在國內外積極部署創新網絡。
“除了技術研發工作,巨化積極完善科創機制,集聚核心科研人才組建‘小老虎’團隊,以分紅、股權等激勵方式,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吳周安表示,新的研發成果在市場應用時面臨的問題,需要綜合團隊來快速破解,這個機制對集團科創十分重要。
巨化集團還積極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聯合研發中心,著力打造八大產學研用合作平臺。“企業結合自身創新要求,和國內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能使雙方相互促進。”在余考明看來,行業內部也應多開展技術交流,讓技術難題的解決更高效精準。
對巨化集團而言,如今的中俄科技合作園,更是一個國際化的科研資源集納地。“中俄科技合作是我們開放發展之路的開端,我們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拓寬和做深開放合作的領域,開放合作永遠是進行時。”吳周安說。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