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紛紛開展eSIM試點 籌謀布局以圖先機
近日,中國移動上線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該業務自2019年1月23日至2019年12月進行試行。目前僅針對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七個城市。記者從中國移動了解到,辦理eSIM業務后,用戶可添加一個eSIM附屬智能設備,該設備與手機共用一個號碼。至此,三大運營商均在全國各地開展了eSIM卡的試點。
多行業發力eSIM領域
業界看好eSIM卡的理由是eSIM卡在物聯網領域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eSIM卡輕薄小巧、無需換卡和空中寫卡的特性十分符合物聯網連接的需求。據某研究機構預計,2022年eSIM卡市場規模將達到440億元,而數碼、車聯網和公共設施將是2020年eSIM卡的三大主要應用方向。
因此,除運營商外,互聯網巨頭和手機廠商同樣在eSIM卡上發力,包括小米、聯想等多家企業已在自家的筆記本產品上集成了eSIM功能。有觀點認為,隨著eSIM卡的普及,運營商、手機企業、互聯網巨頭之間對該領域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動作緩慢”的運營商
面對“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三大運營商反而顯得“動作緩慢”。業內人士告訴記者,eSIM卡到手機上,就意味著用戶可以自由切換運營商的網絡;“一號多終端”,只需要開一張卡就能綁定多個智能設備。目前國內安卓手機市場的主流是雙實體SIM卡手機,各家運營商也在積極爭奪“第二卡槽”位置,eSIM卡技術的出現顯然不利于運營商擴大市場份額,因此對此動作遲緩也是意料中事。
實際上并非只有中國運營商對eSIM卡反響冷淡。早在今年上半年,蘋果公司指控美國兩大運營商阻礙eSIM的推廣。有分析認為,運營商擔心eSIM卡的出現會使得運營商的作用進一步下沉為基礎設施的提供商而非服務提供商。
運營商:暫不考慮 eSIM進入手機
面對eSIM卡帶來的變化,運營商雖然有所顧慮,但考慮到eSIM未來的前景,依然在籌謀布局以圖先機。
在中國移動試點前,其余兩家運營商均已展開試點,中國聯通早已于2017年末在6個城市推出了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所謂“一號雙終端”,就是用戶手機可以和另外一個可穿戴設備進行綁定,共同享用一個手機號碼,并且共享套餐與話費。
某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出于安全問題、實名制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運營商均暫不考慮eSIM進入手機,但會做好相關的技術儲備。有專家表示,應該分階段、分步驟地開展eSIM的應用,eSIM業務將會覆蓋物聯網及消費電子領域,eSIM取代實體SIM卡會是大勢所趨。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