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激子新方法有望催生更節能電子設備 揭示應用于高科技的新特性
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官網近日報道,繼首次發現室溫下控制激子(exciton)流的方法之后,該校科學家更進一步,找到了新方法來控制激子的某些特性并改變它們產生的光的偏振,有望催生更節能的電子設備。
當電子吸收光并躍遷到更高能級或能帶時,受激的電子在其先前的能帶中留下一個“電子空穴”。由于電子帶負電荷而空穴帶正電荷,兩者會通過庫侖力結合在一起。這種“電子—空穴對”就被稱為激子。
激子僅存在于半導體和絕緣材料中。它們非凡的特性可以在二維材料內輕松獲得。二維材料的基本結構僅幾個原子厚,最常見的二維材料是石墨烯和輝鉬礦。當二維材料結合在一起時,它們通常會表現出單一材料本身都不具備的量子特性。有鑒于此,EPFL納米電子與結構實驗室(LANES)的科學家將二硒化鎢(WSe2)與二硒化鉬(MoSe2)結合起來,并對其中的層間激子進行電氣控制與偏振切換,揭示了一系列可能應用于高科技的新特性。
在最新研究中,該團隊使用激光產生具有圓偏振的光束,并稍微改變這兩種材料的位置,借助激子來改變和調節光的偏振、波長和強度。具體來說,他們通過操縱激子的一個特性——“谷”(“谷電子學”名稱的由來)實現了上述目標,“谷”與電子和空穴的極端能量有關,可用于納米級別信息的編碼和處理。
LANES負責人安德拉斯·基斯說:“讓幾臺采用這種技術的設備相接,將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數據處理方法。通過改變給定設備中光的偏振特性,我們可以在與之連接的第二設備中選擇一個特定的谷。這類似于從0切換到1或從1切換到0,這正是計算中所采用的基本二進制邏輯。”
最新研究將催生晶體管能耗與發熱更少的新一代電子器件,并成為方興未艾的“谷電子學”領域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