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清晰解析體內造血干細胞“歸巢”全過程
造血干細胞是人體血液系統中的“始祖細胞”,它通過增殖、分化產生全部血細胞類型,維持生命。它只有成功“歸巢”,尋找到適宜自己的“家”,才能有效發揮功能。但長期以來,造血干細胞體內真正的“歸巢”過程,一直處于基本未知狀態,嚴重制約了臨床造血干細胞移植等相關技術的發展。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員帶領其“90后”研究團隊,歷時6年,整合遺傳調控、免疫熒光標記和活體成像等多種技術,形成一套全新的研究體系,在國際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干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該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11月20日在《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
干細胞在循環中游走尋找最適宜的微環境,這一過程稱為“歸巢”。潘巍峻用“孟母三遷,擇鄰而居”打比方,在健康的生理狀態下,造血干細胞仿佛攜帶一部GPS,總能找到其最佳位置。那么,這些造血干細胞又是如何找到“家”的?潘巍峻研究團隊選取斑馬魚模型,在國際上率先采用可變色熒光蛋白建立了造血干細胞標記系統,在高分辨率共聚焦熒光顯微鏡下,建立了造血干細胞長時程活體觀察追蹤方案,從宏觀到微觀,生動呈現了造血干細胞“歸巢”的全過程,闡明了該生命過程中不同細胞之間的動態協作過程。
這支平均年齡27.2歲的年輕團隊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突破,令人欣喜。這一研究由潘巍峻研究員帶領李丹彤、薛文志和李美等研究生,與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李林、陳劍峰、周波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的姚雪彪教授,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吳殿青教授等協同攻關下共同完成,并得到了西南大學的羅凌飛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的溫子龍教授的幫助。
此項成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調控”戰略先導計劃和裝備研制計劃、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上海市科委基礎重點項目等的支持。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